快报!快报! 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了 10月20日,欧盟成员国达成共识,决定到 2027 年底就不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了,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兴起,从 2026 年 1 月起,谁都不能再签新合同,老合同也得在 2026 年 6 月前到期,最长能撑到 2028 年 1 月就得停,这次投票没要求每个国家都同意,只要 15 个国家点头就行,法律上用的是贸易政策,没贴上制裁的标签,这样就能绕开一票否决的麻烦。 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反对得很硬,可他们说了不算,奥地利一开始也反对,后来却改了口,因为欧盟私下递了 “糖块”—— 承诺优先保障其天然气供应,还通过欧洲能源基金给奥地利的化工、钢铁企业发补贴,帮它们扛过能源转型的阵痛。毕竟奥地利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虽不算顶尖,但支柱产业对能源价格极其敏感,真断供了损失不小。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施压,特朗普政府早下了最后通牒:不按美国要求停购俄能源,就对欧洲汽车、机床加征 15% 关税,这直接戳中了德法等国的经济命脉。 这场禁令看似是欧盟 “团结抗俄”,实则裂痕早已深入骨髓。匈牙利外长西雅尔托直言 “这会彻底破坏本国能源安全”,甚至放话要诉诸法律反抗。作为欧盟里俄气的 “大客户”,匈牙利的农业和工业本就受能源涨价拖累,通胀高企让民众怨声载道,自然不愿为地缘政治买单。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更直接,公开呼吁 “政客该为恢复与俄关系做准备”,可没了奥地利的联手,反对声孤掌难鸣。欧盟为了过关也是煞费苦心,特意绕开制裁机制用贸易政策立法,就是怕被小国一票否决绊住脚。 禁令背后的真正操盘手其实是美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早早就表态,要放弃俄能源转而买美国 LNG,双方还敲定了未来三年 7500 亿美元的能源贸易协议。这算盘太精明:欧洲禁了俄气,美国能源企业能赚得盆满钵满;削弱俄罗斯经济,又符合美国的遏制战略。有欧盟外交官私下吐槽:“这哪里是盟友协商,简直是被架着脖子表态”。可欧洲没得选,安全上靠北约罩着,北约主导权又在美国手里,只能乖乖当 “冤大头”—— 从美国买 LNG 比俄罗斯贵三成,提前一年禁运还要多花 200 亿欧元找替代货源,最终全摊到企业和民众头上。 俄罗斯这边倒显得淡定。普京早看穿西方 “长期遏制” 的图谋,这几年早把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了亚洲,如今中国、印度已是俄石油最大买家,对亚洲的 LNG 出口量也超过了欧洲。就算欧盟禁运,还有亚洲市场顶着,而且亚洲 LNG 价格正涨,反而能多赚一笔。面对被拉黑的 678 艘 “影子船队”,俄方也有对策,从伊朗、朝鲜租船继续运油,总有不怕制裁的船东接单。虽然制裁让俄 GDP 增速降了 0.8 个百分点,芯片短缺也卡了工业脖子,但比起欧洲的 “内耗”,日子反而安稳些。 最倒霉的是塞尔维亚这类小国。欧盟连过境运输都要禁,2026 年 1 月起,通过欧盟领土的俄气通道全关,塞尔维亚冬天将失去 80% 以上的俄气供应。之前俄气只把和塞尔维亚的合同延到 2025 年底,就是早料到这一步,可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一点办法都没有。 反观中国,始终坚持能源自主与多元合作,既和俄罗斯深化天然气合作,又拓展其他来源,从不在能源问题上被人拿捏。这正是大国战略定力的体现 —— 能源安全从来不是赌桌上的筹码,而是民生与发展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