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美谈判,如果破裂,特朗普可能下台!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美国普通家庭药柜里常见的阿莫西林、各种抗生素,其核心成分大多源自中国。 现代医药产业早已形成全球分工体系,数据显示,印度生产仿制药所需的原料药中有75%需要从中国进口,而美国市场销售的仿制药又大量依赖印度供应。 这种环环相扣的供应链条,使得中国在医药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当前美国本土的药品短缺问题已相当严峻,2024年第一季度,全美共有323种药物出现持续性短缺,这个数字创下了历史纪录。 短缺药品清单不仅包括癌症化疗药物,还涉及急救医疗设备和慢性病治疗药物,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药品短缺的平均持续时间长达一年半,部分药物甚至断供超过两年,这种情况下,任何外部供应链的波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医疗专家指出,急救药品的短缺可能导致急诊室陷入混乱,而慢性病药物的断供则会迫使患者改变治疗方案。 美国药品价格体系本就备受诟病。同类药品在美国的售价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出两到三倍已成常态。 一盒免疫系统疾病治疗药物售价高达6200美元,一个月的抗癫痫药物需要1600美元,某些重症患者每年的药费支出甚至超过30万美元。 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家庭担心难以承担医疗费用,一旦药品供应出现更大问题,价格进一步上涨,将直接冲击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可能被迫减少药量或中断治疗,这将导致慢性病急性发作等严重后果。 医药产业的重建并非易事。建设符合标准的新药厂需要投入约20亿美元资金,从规划到投产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即便投入巨资,生产所需的原料仍离不开全球供应链的支持,这种现实使得医药产业回流美国的计划面临重重困难。 高端药物同样难以独善其身,美国从爱尔兰进口的抗癌药物和胰岛素类产品,其生产过程同样依赖全球供应链,任何环节的中断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在政治层面,医疗保健问题始终是美国选民最关注的议题之一,现任政府此前曾承诺降低药价,但实际成效有限,若药品供应出现问题,民众的不满情绪可能迅速升温。 从全球产业格局看,医药制造业向亚洲转移已持续数十年,中国凭借完善的化工基础设施、成熟的工艺技术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 这种产业格局的形成是市场长期选择的结果,短期内难以改变。 药品供应链的特殊性在于其关系到基本民生保障,与其他工业品不同,药物的可替代性较低,特别是针对特定疾病的专用药物。 供应链中断将直接转化为临床治疗风险,这是任何政府都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产业链相互依存已成为常态,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涉及人类健康这一共同价值,维护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各国都在重新评估关键产业的供应链安全,但在医药领域,完全自给自足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仍是不切实际的目标。 平衡供应链安全与经济效益,需要更加务实的政策和更深度的国际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