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和韩国人,为什么最近越来越恨我们?很多人都以为,是历史问题,是领土争端。错了!复旦沈逸教授,一句话就戳破了真相:“因为整个西方世界,在中国面前,太不给力了!”说白了,他们恨的,不是我们,而是他们的美国主子,竟然压不住我们! 东京街头霓虹闪烁,首尔夜市人声鼎沸,为什么这些老邻居的目光越来越生硬?历史旧账和岛屿纠葛看似是导火索,可复旦大学沈逸教授一句话点破天机:西方阵营对中国发展束手无策。这恨意背后,藏着美国战略的空转和日韩赌注的落空。跟着这条线索,亚太风云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中国稳健前行,他们的焦虑从何而来? 日韩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二战遗留的恩怨,或者钓鱼岛、独岛的边境摩擦。这些事儿确实没完没了,但挖深一层,就知道这只是表象。2025年7月,皮尤研究中心的全球调查显示,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只有13%,韩国则从去年的25%滑到19%。 日本内阁府的民调也指出,友好感上升到14.7%,但负面印象仍占大头,89%的人对中国没好印象。 韩国那边,中央日报和政治研究院的联合报告直指,46%的人觉得中韩关系一般,45%干脆说差。 尤其是年轻人,反华情绪更重,个人经历和政策担忧搅在一起。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沈逸在学术场合直言不讳:日韩的这种心态,根子在西方集团对中国崛起的无力应对上。中国视角看,美国的印太战略本想拉日韩当马前卒,可现实中,这套组合拳打得有气无力。 日韩两国长期把美国当靠山,赌华盛顿能压住中国,让他们在亚洲继续当老大。结果呢?从2018年贸易战开打,美国甩出关税大棒、科技禁令,层层加码,到2025年还想升级。 可中国没趴下,反而越战越勇。半导体领域,中国投资虽在上半年降了9.8%,总规模仍达4550亿元,全球设备市场贡献近四成。 2025年预计达380亿美元,稳居第一。 电动车出口更是亮眼,9月份销量直接翻倍到22.2万辆,占全球四成份额。 欧洲港口堆满比亚迪、长城的产品,韩国现代的份额从15%掉到9%,三星芯片订单也缩水。 日本丰田、索尼那边,高端显示屏和汽车供应链被中国抢了不少,股市波动加剧。韩国失业率虽整体稳在2.5%,但青年岗位竞争白热化。 这些企业本指望美国关税战能让他们捡便宜,现在傻眼了。中国产业链上游发力,从造船到电池,每一步都挤压日韩的饭碗。 美国这边的失算,让日韩的挫败直冲中国。2025年8月,韩国总统李在明飞华盛顿,强调不愿深陷安美依赖、经济绕中国的老路。 他推动双边贸易协议,可国内民调压力山大,64.9%的人视美中竞争为最大威胁。 10月29日,特朗普访韩,李在明得在峰会中平衡国内浪潮和现实需求。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国会承认,一带一路已连通亚洲30多国,日本的印太战略在基建上落后。 特朗普关税战本想重塑秩序,结果日韩出口受阻,中国对欧出口却增9.7%。 韩国学者公开说,中国影响力扩大,美国策略失效。 说白了,日韩的恨不是冲我们来的,而是冲着美国这个主子去的。华盛顿的芯片禁令反弹,中国加速国产化,华为处理器自主上线,日韩供应商份额掉15%。 过去日韩靠技术吃肉,中国喝汤;现在中国上桌了,经济重叠太深,失业升、股市晃,他们的赌注落空,就拿历史说事儿,添油加醋。文化小摩擦,比如韩服展示的争议,不过是情绪出口。联合国报告点明,韩国对华裔歧视网上言论多,但经济现实逼他们低头。 中国经济上半年保持5%以上增长,印度冲7%,日韩压力不小。 产业链竞争激烈,亚洲贸易紧张,货币波动大。可这恨意是无力感的产物,中国越强,他们越闹腾。3月22日,中日韩同意推进三边经济合作,应对新兴挑战。 日本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供应链融合超70%。 2025年6月,两国领导人重申贸易投资密切。 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日韩若继续盲从美国,只会自讨苦吃。展望未来,随着特朗普访亚,李在明需务实调整,日本也已加深对华投资。 他们会慢慢认清,中国崛起是机遇,不是威胁。只有放下成见,抓互利共赢,日韩才能在亚洲新格局站稳。中国会继续自信前行,敞开大门迎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