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五常的寒冬里,张国栋至今记得十年前那个雪夜——砍柴时撞见两只被猛禽抓伤的白狐幼崽,后腿血肉模糊,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微弱呜咽。他把幼崽揣进棉袄带回家,用草药敷伤、羊奶喂养,本想伤愈后放归山林,可小家伙们总跟着他上山,怎么赶都不肯走。 这份偶然的善举,成了跨越物种羁绊的开端。张国栋在田边搭起窝棚定点投喂,次年春天,两只白狐消失一周后带回三只幼崽,索性在附近柞树林安了家。十年间,这个家族繁衍至第四代,二十余只白狐组成了特殊的“护田联盟”,成了他300亩农田的“守护神”。 狐群的“报恩”藏在日常的点滴里。作为夜行性动物,它们深谙捕鼠技巧,每晚在稻田间穿梭捕猎,单晚最高能抓十几只田鼠,让鼠害损失从三成降至几乎为零,玉米亩产比周边高出200多斤。遇到偷食的野猪、黄鼠狼,它们会发出尖锐叫声示警,甚至组队驱赶。村民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张国栋扛锄头下地时,领头的老狐会摇着尾巴引路;若耽误投喂,老狐会轻扒木门“叩门”提醒,直到食物端出才离开。 更令人动容的是双向的守护。张国栋拒绝了进城开农机店的机会,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地投喂、观察狐群。而狐群的回馈远不止护田:他采药迷路时,白狐咬着裤脚引路;发现遗弃的幼狐,母狐会焦躁地将他引至现场。去年村里规划物流园要铲平林地,他带着十年狐群影像和测产报告奔走,最终方案修改,留下五十米生态廊道。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坦言,野生白狐警惕性极高,如此长期亲近人类并形成互助关系十分罕见,这源于人与动物间的深度信任。如今夕阳下,张国栋撒出玉米粒,白狐们围拢过来蹭他裤脚,第四代幼狐在冰面练习捕鼠,像穿着白披风的“小剑客”。 这场跨越十年的守望,恰是生态和谐的生动注脚:人以善意护狐,狐以忠诚守田。正如张国栋门口的对联所写——“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万物有灵的真谛,就在这彼此守护的温情里。
黑龙江五常的寒冬里,张国栋至今记得十年前那个雪夜——砍柴时撞见两只被猛禽抓伤的白
落笔花
2025-10-24 12:06: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