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个寂寞!乌克兰天塌了,泽连斯基发现俄军武器里,竟有大量来自美、英、德等国的零

未央秘史 2025-10-24 09:46:38

打了个寂寞!乌克兰天塌了,泽连斯基发现俄军武器里,竟有大量来自美、英、德等国的零件。西方国家一边给乌克兰摇旗呐喊,一边却把高精尖的零部件卖给俄罗斯发大财?一边加油,一边递刀,这双标玩得太明显了。 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的专家们早就发现了不对劲,他们在冲突爆发后收集了2800个从俄军武器残骸中拆解的零部件,经过细致筛查后得出的结论让人瞠目结舌:其中94%的零部件都来自那些宣称对俄实施严格制裁的国家,而光是美国公司生产的零件就占了72%。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零件并非通过正规渠道直接出口,而是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转口迷宫”抵达俄罗斯。 以美国模拟装置公司为例,该公司设计的零部件在俄军武器中占比高达14%,但它聪明地将75%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了泰国、马来西亚等第三国,产品先卖给这些国家的中间商,再由中间商打包转售给俄罗斯,一套流程下来,既避开了美国的出口管制,又赚得盆满钵满,堪称“规避制裁的教科书级操作”。 这种“暗度陈仓”的生意经在欧洲同样盛行,立陶宛海关近期就破获了一起涉案价值200万欧元的走私案,一家立陶宛公司打着出口“净水设备”的幌子,通过“立陶宛-保加利亚-土耳其-俄罗斯”的多环节转运路径,将专门为俄罗斯石油工业定制的设备偷偷运过去,而这些设备最终会间接服务于俄罗斯的军事工业。 这已经不是个例,早在冲突爆发前,德国防务巨头莱茵冶金公司就和俄罗斯国防部签署了1.31亿美元的协议,计划在俄境内建立陆军训练中心,法国也曾差点完成向俄罗斯出售4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巨额交易,要知道这可是北约成员国首次向俄罗斯出售如此重要的攻击性军事装备,当时连美国奥巴马政府都看不过去提出反对,却因为想维持与莫斯科的关系而没有强力阻止。 西方国家的这种双重行为,直接导致了一个诡异的结果:尽管制裁持续了两年多,俄罗斯的导弹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实现了翻倍增长。 根据乌克兰和美国政府分析师组成的叶尔马克-麦克福尔委员会的报告,俄罗斯导弹产量从2022年的每月约50枚,飙升到2023年12月的每月115枚以上。 要知道,俄罗斯在高精尖机械设备领域对西方依赖度极高,自身根本无法实现完全自主生产,2023年全年俄罗斯进口的相关零部件总值就达到了222.3亿美元,正是这些来自“敌人”的零件,撑起了俄罗斯军工产能的逆势增长。 试想一下,乌克兰士兵用着美国提供的标枪导弹,却发现对面俄军发射的“口径”巡航导弹里装着英国生产的电子组件,这种战场奇遇恐怕会让他们怀疑人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一边加油一边递刀”的荒诞局面,核心原因还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和制裁政策的先天漏洞。 对西方企业来说,俄罗斯的军工市场是块诱人的大蛋糕,高精尖零部件的利润率往往高达数倍,在巨额利益面前,所谓的“政治正确”和“制裁禁令”都成了可以变通的摆设。 而西方政府虽然嘴上喊着要“孤立俄罗斯”,但实际执行时却处处留有余地,欧盟甚至连一个统一的制裁监督机构都没有,各国执行标准参差不齐,给了企业可乘之机。 就像欧盟从2023年12月就开始对向俄罗斯出售高精度机械设备实施制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制裁几乎沦为一纸空文。 更讽刺的是,有些西方国家在制定制裁清单时,还会特意把本国企业依赖的俄罗斯矿产排除在外,生怕制裁反伤自身经济。 美国的表现更是堪称“双标典范”,一方面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巨额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却对本国企业向俄罗斯出口敏感零部件的行为监管不力。 纽约市联邦法院就曾宣判过一起典型案件,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电子公司的3名俄罗斯籍员工,假借民间交易的名义向俄罗斯军方出口了价值3000万美元的高科技电子产品,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雷达、导弹制导系统等军事设备,主犯最终面临最高185年的监禁,但这样的判例在众多规避制裁的案件中只是凤毛麟角。 毕竟对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来说,只要能赚钱,生意可以不分对象,至于乌克兰的死活,不过是他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博弈的筹码而已。 这种局面最终受伤最深的还是乌克兰,泽连斯基政府一边忙着在国际舞台上呼吁西方国家加大对俄制裁力度,一边却发现自己对抗的俄军武器里装满了“盟友”的零件,这种被背后捅刀的感觉恐怕比战场失利更让人憋屈。 而西方国家嘴上说着要帮助乌克兰“捍卫自由”,背地里却通过出售零部件从俄罗斯身上赚得盆满钵满,这种言行不一的操作不仅暴露了其虚伪的本质,也让国际社会看清了所谓“西方团结”的真面目。 在资本的游戏里,道义永远排在利益之后,乌克兰不过是这场大国博弈和资本逐利游戏中的牺牲品,而那些穿梭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西方零部件,则成了这场荒诞剧最真实的注脚。 当援助的枪炮和出售的零件在战场上相遇,所谓的“正义”与“制裁”,最终都变成了可以用来交易的商品。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