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陈宝仓、段退之通通是中将?别被肩膀上都戴二颗星给唬了,这里面只有吴石将军,才是货真价实的“陆军中将”衔,另外两个都是职务军衔!吴石将军1936年叙任陆军少将,1942年晋任陆军中将,抗战时期铨叙军衔晋升的本就很少,主要是吴石资历较深,又已经担任实职战区参谋长,不得不升。 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本是1934年军委会敲定的双轨制,一轨叫铨叙军衔,由国民政府主席签发委任状,纯靠服役年限和战场功绩爬升。少将起步需八年停留,上将更得二十年以上,外加推荐审核,门槛高得像铁板。另一轨是职务军衔,战时灵活,厅长总监级别就能临时佩中将肩章,卸任即收。 抗战八年,晋升铨叙中将的不过寥寥几十人,大多是老资格如吴石这类。保定军校毕业生占了大头,三期生资历深,九期生如陈宝仓则起步晚。段退之这类厅级干部,靠岗位临时升级,实际档次低一截。这套体系,看似公平,实则论资排辈,战区实缺才能硬扛上去。吴石早年炮兵科出身,留日深造,陆大教官转战区参谋,1936年那批少将名单上,他名列前茅。 六年后,1942年太平洋战局紧绷,第三战区参谋长实职压身,晋中将批文顺理成章。陈宝仓保定九期工兵,1935年上校起步,武汉分校教育科长干到1948年才轮上少将,中间档案空白一片。段退之进国防部二厅,任职令一到,肩章就变,铨叙却卡在上校。郭汝瑰黄埔五期,1948年少将,早几个月接作战厅,已挂中将标。赖名汤八期空军上校,转厅长后也升级。这里面,权力与资历的拉锯,总在肩章上显露端倪。 铨叙军衔的稀缺,从抗战数据就能看清。1937年至1945年,国民党陆军中将授衔不足50人,吴石是其中翘楚,靠第三战区八年苦熬。陈宝仓九期生,跟黄埔一期资历相当,大多止步上校,他1935年工兵上校后,昆山警备司令干到1948年9月22日少将批文,那时大陆已摇摇欲坠。段退之这类二厅厅长,档案显示铨叙上校,职务中将纯属权宜,卸职恢复原状。周至柔这类真中将,出任代总长时,厅长们得低头,周转眼间,国民党上将33人,中将数百,职务层叠如山。 毛人凤1948年少将,局长肩章中将,跟戴笠当年类似。叶翔之保密局二处少将,遇事还得挨吴石一耳光,地位悬殊。保定九期总共办一届,毕业生多从工兵炮兵干起,陈宝仓北伐尾声毕业,武汉城防指挥所主任时,筑壕爆破一线冲杀。吴石三期炮兵,早调陆大第六期将校班,名次前列,回国教火力配置。段退之后辈,进厅时电报情报堆积,岗位升级快,实际层级浅。这双轨制,表面统御严密,骨子里是资历壁垒,战时滥发委任状,国民党后期中将少将泛滥,158个军头多半中下级。 国民党军衔的深层逻辑,根植于北伐后中央集权。保定军校九期陈宝仓,1923年毕业赶上北伐末期,工兵科课业重,基层磨砺十年才上校。吴石1914年入三期,炮兵深造日本,陆大教书八年,抗战转第三战区,参谋处地图一线,1936年少将实至名归。1942年中将,战区参谋长实缺,敌军推进时补给火力调度,全赖他把关。段退之二厅情报厅长,职务中将,实际上校起步,郭汝瑰接作战厅,早挂肩章。赖名汤八期空军,转厅上校变中将。 国民党上将33名,中将授衔严,职务中将数百,厅长总监随意。周至柔真中将,礼堂接状笔直,厅长致意。毛人凤局长少将,进次长室敬礼。叶翔之二处少将,吴石扇耳光,军中辈分铁律。陈宝仓1948年少将后,任第四兵站总监,仓库物资清点,解放军推进时,王耀武告发遗失给养,免职。吴石资历碾压,扇少将无虞。段退之厅务繁杂,地图标记补给,卸职即降。这体系,战时权宜,败退后成笑柄,委任状乱发,军头中将满地走。 双轨制的弊端,在解放战争凸显。吴石中将实衔,1949年调台湾国防部次长,情报核心把控。陈宝仓少将总监,台湾联勤第四兵站,物资调度一线,1949年后情报往来频繁。段退之续二厅,卷宗情报处理。国民党滥发状纸,158军多中下级,厅长中将泛滥,实际指挥乱。郭汝瑰厅长,杜聿明会议争执。赖名汤空军情报,眼镜审卷。吴石早晋战区实缺,资历深厚。陈宝仓晚升工兵,抗战筑桥爆破。段退之职务厅长,秘书茶水批阅。这拉锯,权力辈分分明,肩章两颗星,藏着多少等级真相。国民党后期,上将33,中将职务数百,真铨叙稀缺。毛人凤局长,敬礼吴石。叶翔之处长,挨打站定。陈宝仓免职后,台湾情报暗流。吴石潜伏,情报外送。段退之厅内,烟灰标记路线。这历史,肩章下是铁律,资历决定一切。



往事随风
好像廖耀湘到战败被俘,铨叙军衔也只是上校吧?
用户55xxx93
黄百韬铨叙军衔只是上校
Magic Flute
战时也必须是这样火线提升的,否则怎么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