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万斯最近的发言引人发笑,他声称“美国不想打了,但东方大国得讲道理”。 仔细分析万斯的言论,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个固定模式:美国拥有定义什么是“道理”的特权,其他国家只需要被动接受。 这种思维定式在美国的外交实践中屡见不鲜,从历史上的门罗主义到如今的印太战略,美国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 话说回来,美国对“道理”的定义往往随着自身利益而变动,当国际规则符合美国需求时,它就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当规则制约其行动时,它就转而推行单边主义,这种灵活多变的标准,使得美国的“讲道理”常常显得自相矛盾。 在稀土资源问题上,美国的做法尤为典型,作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稀土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焦点。 美国一方面指责其他国家的稀土政策,另一方面却通过《国防生产法》大力补贴本国稀土产业,同时试图组建排除他国的“稀土联盟”,这种双重标准恰恰体现了其所谓的“道理”。 从历史维度观察,美国的对外政策始终围绕着维护霸权这一核心目标,十九世纪的门罗主义将拉美划为势力范围。 二十世纪的多次海外战争巩固了全球霸主地位,如今在科技和资源领域的竞争,则是霸权维护在新领域的延伸,手法或许不断更新,但核心理念始终未变。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国际规则的态度具有高度选择性,在金融领域,它坚持美元的主导地位;在科技领域,它推行技术保护主义,在贸易领域,它根据自身需要采取单边措施。 这种“合则用,不合则弃”的规则观,很难让人信服其“讲道理”的诚意。 当前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多极化趋势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治理体系面临重构。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依然试图沿用过去的霸权思维来处理国际事务,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万斯的言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焦虑。 在国际经贸领域,美国的双重标准同样明显,它一边要求他国开放市场,一边通过各种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产业,一边批评他国的产业政策,一边通过巨额补贴扶持本国企业。 这种矛盾做法削弱了其外交言论的可信度。 话说回来,美国民众其实也是这种霸权思维的受害者,为了维持全球军事存在,美国每年投入巨额军费,这些资金本可用于改善民生、发展基础设施。 军工复合体带来的利益输送,更是损害了普通民众的福祉。 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美国那种“强权即公理”的思维模式越来越难以奏效,各国都在寻求更加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 在气候变化、反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而不是某个国家单方面定义什么是“道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成为国际共识。 观察美国近年的外交实践,可以发现其战略焦虑日益明显,从阿富汗撤军的混乱,到在多个地区同时施加压力,都显示出其战略部署与实力之间的落差。 这种背景下,强硬言论往往成为掩饰内心不安的方式。 国际社会期待的是真正平等、相互尊重的对话,各各家都有权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发展道路,都有权维护自身核心利益。 将本国诉求包装成“道理”强加于人,既不符合时代潮流,也难以获得国际认同。 未来国际秩序的构建,需要包容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的智慧,单一国家垄断国际话语权的时代正在过去,多元共生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