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高志凯教授再发声:“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轮子,而是汉字,如果没有汉字,我们的民族文化基础都会动摇,像韩国人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是什么,这是一种悲哀!” 清华大学的高志凯教授曾抛出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汉字的发明,比轮子还要伟大。这说法听起来挺夸张,但它恰恰点醒了我们,或许该换个角度看汉字了——它不是躺在字典里的冰冷工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生命体。 这个生命体有它自己独特的基因,你看,“家”字,是屋檐下有一头猪,直接就把农耕时代里财富和居所的观念给编码进去了。还有“安”,一个女人在屋子里,代表的就是安宁,这哪是简单的符号,分明是一套看得见的思想系统。 正因为这套基因足够强大和稳定,今天的我们才能毫无障碍地去读懂几千年前《诗经》里的喜怒哀乐。相比之下,古埃及的文字早就“死”了,得靠一块罗塞塔石碑当“翻译”才能破解,而汉字,靠着自己内在的逻辑,活到了今天。 一个生命体光有基因还不够,还得有本事去适应环境、凝聚力量。汉字就是这样一种超强的黏合剂。想想秦始皇搞的“书同文”,说不同方言的人们,从此靠着一套统一的文字,就能读懂彼此,一个庞大的文明共同体才有了真正的根基。 历史上,那些入主中原的民族,带来的语言,比如满文,最后都慢慢融入了汉字的洪流。这不是谁征服谁,而是汉字这个生命体强大的向心力在发挥作用,它把我们所有人紧紧地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谁也离不开的精神家园。 然而,到了数字时代,这个生命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提笔忘字”,我们好像都得了一种集体失忆症。用键盘打字,本质上只是对拼音的肌肉记忆,而一笔一画地书写,却是身体与文化的一次次深度连接。 隔壁韩国的例子就是一面镜子,他们推动文字改革后,如今的年轻人面对自己国家用汉字写成的史书,比如《朝鲜王朝实录》,已经像是看天书了。为了研究本国历史,学者甚至要先来中国学古汉语。这种文化记忆的断裂,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不过,生命总会找到出路。就在人们担心键盘会成为汉字的终结者时,五笔、拼音输入法的发明,让汉字在数字世界里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适应性进化。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中间,竟然兴起了一股“汉字热”。他们把汉字设计成酷炫的文创产品,用短视频讲述一个个汉字背后的故事,这就像文化生命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了,正在用全新的方式自我疗愈、自我繁衍。 所以说,问题根本不在于我们该用键盘还是笔,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个新时代,确保汉字的文化基因能完好地遗传下去,别让我们这一代人,亲手把一个活了几千年的智慧生命,降级成一串串毫无温度的信息代码。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汉字对中华民族有多重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第2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