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支持欧盟对华贸易强硬,德国提议:考虑动用‘核选项’” 欧洲国家主动跳进中美贸易博弈纷争,遭到中方反制后,终于意识到“大事不妙”。 据彭博社10月22日消息,当地时间23日,欧盟国家将在布鲁塞尔举行领导人峰会。有消息人士透露,德国、法国和波兰支持在峰会上讨论中方对欧日益严格的贸易措施。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操作,活脱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明明兜里只剩最后一张筹码,却还要拍桌子大喊“加注”。 先看德国,这个曾经的欧洲经济火车头,如今正陷入“工业空心化”的泥潭,2025年德国政府预测经济仅增长0.2%,汽车出口下滑、能源成本高企让默茨政府焦头烂额。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德国政客把枪口对准中国,声称要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个“核选项”。 但他们似乎忘了,中国是德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宝马、奔驰等车企40%以上的营收来自中国。 真要撕破脸搞制裁,首先倒霉的就是这些躺在中国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的德国企业,就像伯恩斯坦研究院警告的那样:“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不该乱扔石头”。 法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马克龙政府一边喊着“战略自主”,一边在对华政策上反复横跳。 表面上看,法国推动欧盟对华强硬是为了保护本土产业,比如航空航天和农业,但实际上,法国空客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被商飞CR929步步蚕食,而法国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激烈竞争。 更讽刺的是,法国自己还在和中国搞核能合作,EDF参与建设的广东台山核电站至今仍是中法能源合作的标杆项目。 这种“既要当裁判又要当运动员”的做法,让法国的所谓“强硬”显得格外虚伪。 波兰的加入则为这场闹剧增添了几分黑色幽默,这个东欧国家一边享受着中欧班列带来的物流红利——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运往波兰的货物量同比增长154%,一边又跟着德法起哄要对华强硬。 波兰政府声称要保护本国钢铁产业,但数据显示,安赛乐米塔尔波兰公司60%的研发资金都投在了汽车板材上,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钢铁需求结构。 更尴尬的是,波兰自己还在和中国谈农产品准入,希望扩大禽肉、蓝莓等产品对华出口,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操作,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再看欧盟的“核选项”——《反胁迫工具法案》,这个被吹嘘为“贸易火箭筒”的工具,其实就是个纸老虎。 该法案自2023年底生效以来从未启用过,连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这种明摆着的“胁迫”都没敢用,反而和美国签了个不平等的贸易协议。 这次德法旧事重提,更多是做给国内选民看的政治表演,毕竟,欧盟要启动这个工具需要15个成员国同意,而匈牙利、希腊等国显然不会为了德法的利益去得罪中国这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成了这场博弈的导火索,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戳中了欧洲新能源产业的软肋。 德国车企的电动车电机、法国军工的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欧盟商会警告说,欧洲制造商可能在数日内面临停产危机,但这能怪谁呢?过去几十年,欧洲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把稀土加工环节全部外包给中国,现在报应来了却只会指责中国“滥用经济武器”,这种逻辑实在强盗。 这场贸易博弈的本质,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权力重构,德法试图通过“规则制定权”来遏制中国崛起,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任何单边制裁都必然引发连锁反应。 比如,欧盟若对华加征1%的关税,中国损失84亿美元,但欧盟自身将承受1.5%的进口成本上升,这在高通胀背景下无异于雪上加霜。 更讽刺的是,当欧洲企业因为制裁而失去中国市场时,美国企业正排着队准备填补这个空缺——这恐怕是德法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受伤最深的其实是欧洲普通民众,制裁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消费品短缺,最终都会转化为老百姓钱包里的损失。 而那些叫嚷着“对华强硬”的政客们,却可以躲在布鲁塞尔的写字楼里,继续享受着高薪和特权。 这种“精英决策、民众买单”的模式,正是欧洲民粹主义崛起的根源所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广场协议打压日本经济,结果催生了“失去的二十年”;今天,德法试图用同样的手段对付中国,却忘了时代已经变了。 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欧盟也不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这场注定失败的博弈,最终只会让欧洲在全球产业链中进一步边缘化。 而那些在幕后操纵这一切的政客们,终将成为历史的笑柄。
“德法支持欧盟对华贸易强硬,德国提议:考虑动用‘核选项’” 欧洲国家主动跳进中
未央秘史
2025-10-22 15:42: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