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杜聿明被重重围困,蒋介石2次派了飞机来接,可杜聿明却不肯上飞机,为何?其实里边大有玄机。 杜被派往淮海之前,蒋召见他,明示:此战,乃生死存亡之战。师生前途,也在此一战。杜临危受命,真是义无反顾。等到被围困之后,1948年12月19日起,连续10天风雪交加,大军饿肚子,吃起了马肉、草根和树皮。 淮海战役的雪,从1948年12月19号起,一连下了十天,把陈官庄变成了一座白色坟墓。几十万国军被死死摁在这里,断粮快半个月了。 士兵们嚼着草根树皮,或者围着冻僵的马尸,用刺刀撬下一点肉渣。有人啃着冻硬的马骨,嘴角挂着血丝。 每日,皑皑雪地似无情的巨口,悄然吞噬着生命。总有人踏入其中,便在那片银白世界里,永远地卧倒,再也无法起身。 绝望中,一架小巧的美制L-5联络机,像只钢铁蜻蜓,成了唯一的希望。这玩意儿不起眼,但性能惊人,几十米烂地就能起飞,夜里悄悄送走一两个人,简直易如反掌。 对于最高指挥官杜聿明,这本是唾手可得的生路。可他为什么没走?因为这架飞机看似是出口,实则照出了他身陷的三重囚笼。 第一重,是他自己给自己打造的“荣誉囚笼”。 杜聿明,黄埔一期生,骨子里是个守旧的军人。他信奉“主帅与士卒同生共死”,这可不是嘴上说说。 当年昆仑关大战,他腿上中了一枪,硬是撑着不下火线。现在,看着那些活活饿死的士兵,听着自己“绝不丢下弟兄们”的承诺,逃跑这件事,比死还让他难受。 抛下这几十万人独自求生,对他来说,等于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凌迟。 如果说内心的荣誉感是自缚手脚,那蒋介石从南京递来的“橄榄枝”,就是第二重冰冷的“政治囚笼”。 蒋介石曾两度派遣飞机前来,起初以温言相劝,提及他身体欠佳,劝其归来调养身体,试图以这般说辞打动对方。 杜聿明一眼就看穿了,这是套路。接着,直接下令让他突围。这哪里是关心?这分明是在找一个背锅侠。豫湘桂战役硝烟虽逝,汤恩伯的最终结局仍如在眼前。 那场战役的风云变幻尚有余韵,而他的下场,便这般深刻地印刻在记忆里,令人难以忘怀。往昔黄埔岁月里那纯粹的师生情谊,已在时光流转中悄然变质。 曾经的真挚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不加掩饰、令人心寒的算计。 杜聿明愤怒地把那封“共商大计”的亲笔信揉成一团,他清楚,自己要么回去替领袖扛下战败的全责,要么就用自己的名声,把这支残军再往死里拖几天,为南线争取时间。他的命,早就不重要了。 彻底压垮他最后一丝幻想的,是围绕最后一架L-5联络机上演的一场末日闹剧,这是第三重“现实囚笼”。 突围前夕,夜色如墨。飞行员彭拔臣操控战机平稳降落。此次他肩负着重要使命——前来接应军长高吉人,共赴未知之途。 结果,“剿总”办公室主任郭一予冲出来抢了座位。两人当场撕破脸皮,吵成一团,引来更多想逃命的高级军官。 那场面,简直失控。更荒诞的是,郭一予竟坐上驾驶位,让飞行员坐在他大腿上开飞机。 混乱中,一个黄姓上校疯了般扑向飞机,手臂当场被螺旋桨绞断,腰里别的金条甩了出去,不偏不倚打坏了引擎。随着一声巨响,解放军的炮弹呼啸而至。 刹那间,飞机的机翼被精准炸断,失去关键部件的它瞬间失去飞行能力,彻底沦为一堆废铁。 这场闹剧让杜聿明看得透透的。他不仅被敌人包围,更被这帮丑态百出、自私透顶的同僚,和那个一心死拼到底的部下邱清泉给困死了。就算他想走,也得先加入这场毫无尊严的争抢,他做不到。 所以你看,荣誉让他不想走,政治算计让他不敢走,而同僚的丑态则让他不屑于走。 那架小小的L-5联络机,与其说是逃生工具,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位末路将军的宿命。 他的留下,不是愚忠,也非顽抗,而是在所有路都被堵死后,一个被彻底架空的指挥官,能做出的唯一符合他个人逻辑的悲壮选择。他穿着普通士兵的棉衣,最终在漫天冰雪中,走向了那个早已注定的结局。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淮海战役中的韦国清:会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始末》)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4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