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这一邻国政坛突然内乱,亲美派与亲华派“同归于尽”,总统被迫出手 10月

理大国迷雾 2025-10-22 09:52:14

突发!这一邻国政坛突然内乱,亲美派与亲华派“同归于尽”,总统被迫出手 10月17日,当时议会以71票赞成、40票反对的结果解除了上任仅四个月的总理职务,而议会议长阿玛尔巴伊斯格楞也在同一天辞职,导致蒙古国二号和三号人物“同归于尽”。 总统的否决虽暂时保住了赞丹沙塔尔的职位,却暴露了蒙古政坛亲美派与亲华派的激烈内斗,以及国家在地缘政治夹缝中的艰难抉择。 5月份,时任总理奥云额尔登因儿子女友在社交媒体炫耀奢侈品引发民愤,最终在6月3日的信任投票中下台。 奥云额尔登是典型的“亲美派”,拥有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背景,任内积极推进与美国的关系,包括稀土合作和“开放天空”协议。 但继任者赞丹沙塔尔上台后,迅速调整了外交重心。 赞丹沙塔尔对中国态度友好,还邀请解放军去蒙古参加 “可汗探索 - 2025” 多国维和演习军事行动,其外交政策确实与奥云额尔登有所不同,更倾向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他搁置了奥云额尔登的“第三邻国”战略,转而推动与中俄的合作,尤其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 这条管道从俄罗斯经蒙古通往中国,预计每年可为蒙古带来15亿美元过境费,并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 这一务实合作触动了亲美派和国内矿业寡头的利益,因此被认为是亲中傀儡。 亲美派主张通过与美国等“第三邻国”合作减少对中俄的依赖,而赞丹沙塔尔的政策显然与这一路线背道而驰。 按照蒙古国政治惯例,总理通常来自议会多数党或执政联盟。 这次连续罢免高层领导人的行动,直接导致蒙古国两大权力职位同时悬空。 蒙古国的政治版图一直由蒙古人民党和民主党主导,但两党内部又分为不同派系。 这场危机的本质,是一场亲西方派别与亲华派别的权力较量。 总统呼日勒苏赫否决罢免决议后,政局仍存变数。 根据蒙古法律,议会若能否决总统的决定,需要三分之二议员支持。 呼日勒苏赫在声明中强调,当前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治稳定至关重要。他提到的“不可预测的政治后果”并非危言耸听。 如果总理和议长同时被罢免,蒙古国将面临权力交接的真空期,政府运作可能陷入停滞,蒙古国的政治动荡可能被外部势力利用。 近年来,美国明显加强了对蒙古国的关注,通过“第三邻国”战略,蒙古国试图在政治和经济上减少对中俄的依赖。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超过80%的蒙古出口流向中国,特别是煤炭、铜等矿产资源。 俄罗斯虽然在蒙古国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传统联系。俄乌冲突后,俄罗斯也更加重视与蒙古国的关系,将其视为打破西方孤立的重要通道。 蒙古国的政治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矿业资源控制权的争夺。 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系于矿业,而如何开发这些资源成为各派系争论的焦点。 蒙古国拥有丰富的煤炭、铜、稀土和铀资源,塔本陶勒盖煤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优质焦煤矿之一,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则位列亚洲最大。 这些项目的开发方向,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 亲西方派别主张引入更多西方矿业公司,以实现合作伙伴的多元化。他们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会使蒙古国丧失议价能力。 而务实派则认为,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是蒙古国资源出口的保障。 这个国家自1990年民主化以来,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然而,频繁的政府更迭和政策反复,使得长期发展战略难以持续。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年间蒙古国已经更换了七位总理。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蒙古国尚未找到在大国博弈中保持平衡的有效方法。过于倾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引发内部政治反弹,这正是当前危机的根源。 此外,蒙古国还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恶化等挑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稳定而有执行力的政府,而当前的政治乱象显然无助于此。 总统的决定为各派提供了喘息的机会,没有解决根本矛盾。局面只是暂时缓和了,不蒙古国最终究竟会“亲华”还是“亲美”,恐怕还有的闹! 参考信源:2025-10-17 13:05·央视新闻——《蒙古国总理赞丹沙塔尔被解职》

0 阅读:0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