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蔡正元博士说,“台湾的上层社会人士70%都拥有美国绿卡和护照,台湾统一后,要去美国化,但去美国化是最难的。” 先说说这 70% 的数据背后的人群构成。这里说的 “上层社会”,不只是商界老板,还包括不少政界人士、学界精英和媒体高管。比如台湾不少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早年就有在美国留学或工作的经历,拿到绿卡后把家人安顿在美,自己则往返两岸和美国之间打理生意。 有些政界人士即便在台任职,子女也多在美国读书,甚至全家都持有美国护照,遇到重要决策时,难免会考虑美国的政策倾向和自身在美利益。 这种 “跨岸利益绑定” 不是一天形成的,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台湾经济依赖对美出口,不少家庭为了孩子教育、资产安全,纷纷申请美国绿卡,几十年下来形成了庞大的群体。 教育领域的 “美国化” 痕迹更是明显。台湾的不少私立中学,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都向美国看齐,比如开设 AP 课程、采用美国大学先修教材,甚至连升学指导的重心都放在申请美国高校上。 很多上层家庭的孩子,从小学就送到美国就读,或是在台湾读国际学校,毕业后直接去美国读大学,对美国的文化、价值观更为认同。这种教育层面的影响,比单纯持有绿卡更难改变,毕竟观念的形成需要长期积累,即便统一后调整教育政策,也需要时间逐步消化。 经济领域的依赖同样不可忽视。台湾的半导体、电子代工等支柱产业,长期依赖美国的技术、市场和投资。比如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投入超过 400 亿美元,不少高管和技术团队需要常驻美国。 台湾对美出口占比常年保持在 15% 以上,其中高科技产品占比更是超过 60%。这种经济上的深度绑定,让不少上层人士担心 “去美国化” 会影响企业发展和自身利益,毕竟美国市场和技术对台湾产业的重要性短期内难以替代。 而且很多上层人士的资产配置也偏向美国,比如在美国购置房产、持有美股或美元资产,这些都让他们对 “去美国化” 心存顾虑。 社会观念层面的影响也在慢慢显现。随着持有美国绿卡和护照的人群增多,台湾社会对美国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更为接纳,比如美式快餐、好莱坞电影、美式体育赛事在台湾普及度很高,不少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美国式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模式。 甚至在一些公共议题的讨论上,也会不自觉地参照美国的标准,这种观念上的 “美国化”,比物质层面的影响更隐蔽,也更难改变。毕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要扭转这种倾向,需要长期的文化引导和社会氛围营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化,不少台湾民众开始将目光转向大陆。比如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选择来大陆读大学,毕业后留在大陆就业。 台湾企业也加大了在大陆的投资,尤其是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大陆市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种趋势或许会为未来的 “去美国化” 提供新的可能,毕竟经济和文化的吸引力,往往比政策推动更有力量。 信源:中国台湾网:《蔡正元谈台湾 “去美国化”:上层 70% 持美绿卡护照 难度大》
台湾评论员蔡正元博士说,“台湾的上层社会人士70%都拥有美国绿卡和护照,台湾统一
烟雨评社
2025-10-21 10:53:33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