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禁运,我就敢换!荷兰刚把关键半导体设备加进对华禁单,格力立马取消进口订单,21.8亿合同全给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更惊喜的是交货提前四月。国产设备的逆袭,从这一刻开始了? 这波操作不仅打了荷兰禁运政策的脸,更让不少人看到了国产半导体设备逆袭的清晰信号。 要搞懂格力这份底气从哪来,就得回溯到六年前的那场行业震动,2018年中兴事件的爆发,让整个中国制造业都意识到了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致命风险,格力也不例外。 当时董明珠直言“没有芯片,空调做得再好也是废铁”,随即宣布暂停分红,拿出真金白银投身“造芯”计划,甚至放出了“哪怕投资500亿,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的狠话。 彼时的格力在芯片领域毫无经验,外界的质疑声不绝于耳,觉得一家家电企业跨界造芯纯属异想天开。 但格力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质疑,先是成立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公司专攻工业级MCU和AIoT芯片,后又斥资近百亿元建设碳化硅芯片工厂,从打桩到量产仅用了388天,创造了行业奇迹。 如今这家工厂已经成为亚洲领先的全自动化碳化硅半导体工厂,年规划产能达24万片6英寸晶圆,生产的芯片不仅大量用于格力自家的空调产品,良率更是稳定在99%以上,仅去年一年就有100万台格力空调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碳化硅芯片。 正是这种从芯片设计到制造的全链条布局,让格力在面对国外设备禁运时,有了转身拥抱国产设备的勇气和基础。 而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之所以能稳稳接住这21.8亿的订单,绝非偶然,作为国内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北方华创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堪称迅猛,不仅在蚀刻机、PVD等核心设备上实现了技术突破,还通过收购芯源微打通了从前道制造到先进封装的全流程设备供应能力。 今年3月,北方华创更是正式宣布进军离子注入设备市场,发布了12英寸浸没式离子注入设备等多款新产品,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矩阵。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5年一季度国内晶圆产线中标设备中,国产设备的整体中标比例已经达到了约82%,北方华创正是这一趋势的核心推动者之一。 与之配合的中电科48所在半导体专用设备领域深耕多年,在光伏设备和半导体制造关键设备上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两者的协同合作,自然能高效响应格力的订单需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国产设备在供应链响应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不像进口设备那样受国际政治、贸易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再加上本土生产带来的物流和沟通便利,交货时间提前四个月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对比此前中芯国际订购的一台价值1.5亿美元的荷兰光刻机,因出口许可证问题迟迟无法发货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格力的这波操作并非个例,而是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浪潮的一个生动缩影,中芯国际作为国内晶圆代工的龙头企业,在遭遇美国出口管制、设备断供等多重打击后,不仅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加速了技术突破的进程。 在梁孟松的带领下,中芯国际仅用298天就攻克了14纳米工艺,良率从3%提升到95%,还在等效7纳米工艺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如今中芯国际的A股市值已经历史性突破1万亿元,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定海神针”,就连一些半导体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厂商也实现了重大突破,比如武汉吉盛微研发的碳化硅边缘环,过去完全依赖进口,价格高且交期长达半年,现在不仅实现了国产化量产,价格比进口产品低三成,交付周期更是缩短到一个月,并且已经通过了北方华创等头部企业的验证。 这些突破共同织就了一张越来越严密的国产半导体产业链网络,让更多像格力这样的企业有了替代进口设备的选择。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预计2025年将达到1210亿美元,2026年更是有望突破1390亿美元。 荷兰的禁运政策,本质上是美国倚仗技术霸权搞“胁迫外交”的产物,美国官员不仅游说荷兰扩大禁售范围,甚至还试图限制荷兰企业对华提供设备维护服务。 但这种做法最终只会反噬自身,ASML的2024年度报告就明确指出,出口管制已成为制约其产业增长的关键挑战,其收入可能因此萎缩5%-10%。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曾超过300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需求本身就是推动国产替代的强大动力。 格力造芯初期聚焦家电领域的中低端芯片,遵循“先解决有无,再谈高低”的务实策略,这种稳扎稳打的思路,同样适用于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进程。 从36.2%的国产设备中标率到如今的82%,从依赖进口到提前交货,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每一步进步都充满了艰辛,却也彰显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的坚定决心。 或许荷兰和美国至今都没明白,试图用技术封锁阻挡中国的发展,就像用手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不仅徒劳无功,反而会激发我们自主创新的更大潜能,而格力的这次订单转移,不过是这场国产替代浪潮中的一个精彩片段,更精彩的逆袭故事还在后面。
日媒现在呼吁,全球70%的成熟制程订单正源源不断流向中国工厂,价格低到让我们怀疑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