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一句“昨天出苗,今天就能掰棒子?”,点醒了多少焦虑的家长 哎,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今儿下午,我们村小的校长在院里头坐着,跟我聊起一档子事。 有个家长火急火燎地来找他,说自家二年级的娃,背乘法口诀像漏风的筛子,今儿背明天忘。这还不算,就算背会了几句,做题时照样瞪眼——3×4等于几?孩子掰半天手指头,愣是填不上。家长急得直拍腿:“这可咋整啊!一年级回回考九十多,这刚上二年级一个多月,数学就跟不上了!” 校长端着搪瓷缸子,慢悠悠地说:“我当时就问他,你家种玉米,昨天刚出苗,你今天就能掰棒子吗?” 这话把我听笑了,可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个理儿。 一年级那叫认数,二年级这才叫碰见“数学” 一年级数学啥样?10以内加减法,掰手指头都能数明白。那更像是和数字做游戏,认识几个新朋友。 可乘法是什么?那是思维方式的一大步跨越——从一个个数,变成了一堆堆数。就像以前是一个一个捡豆子,现在得学会一眼看出这一碗有几把。孩子的小脑瓜得完成这个转变,哪能像开关灯,“啪”一声就亮了呢? 背会和会用,中间隔着一条河 我们总觉得,口诀背会了,题自然就会做了。其实真不是。 那孩子背“三七二十一”顺溜得很,可你问他:“七支铅笔,每支三元,一共多少钱?”他就卡住了。在他心里,口诀是口诀,买铅笔是买铅笔,这两件事还没搭上线呢。 这就像你背熟了游泳口诀,不下水扑腾几次,永远学不会。孩子需要在各种生活小事里“扑腾”——比如问问他:“咱家三个人,每人吃俩包子,一共得蒸几个?”这比做十道题都管用。 别用大人的“快”,去量孩子的“慢” 家长急,我是理解的。看着别人家孩子好像都会了,自己家这个还磕磕绊绊,心里能不上火吗? 可校长说得对:“刚开学一个多月,苗才刚破土,你天天扒开土看它长没长根,反而把苗伤着了。” 孩子从加减法到乘除法,这个坎儿就像学走路时从爬到站,摇摇晃晃、摔几跤再正常不过。咱们要做的,是扶一把,等着他站稳,而不是嫌他站得慢。 说到底,给孩子留点“磨刀”的时间 聊到这儿,我想起小时候邻居磨镰刀说的话。他说:“磨刀不能急,角度得对,力道得匀。你光图快,嚓嚓两下,刀刃反而钝了。” 学习不也一样?现在孩子卡在乘法这儿,正是在“磨刀”——磨的是思维的刀。这工夫省不了,这会儿多花点时间,把道理琢磨透,以后学除法、学分数,那才真叫快。 校长最后跟那位家长说:“你回去,别光盯着他背口诀。带他去小卖部,给他十块钱,让他算算能买几块糖;吃饭时候,让他给大家分分筷子。过一个学期你再看看。” 是啊,教育这事儿,有时候就像等庄稼熟——你不能拔苗助长,得相信土地的力量,相信时节的力量,更要相信每一棵小苗,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 咱们做家长的,把心放宽点儿,步子放慢点儿。让孩子在生活里慢慢明白,原来“三七二十一”不只是七个字,还是三排糖果,每排七个;是三个星期,一共二十一天。 等他把知识和生活连上线,那时候,才算是真会了。 幼儿教育大家说 教育 分享今日的感悟 人生感悟
听人讲的一个毁三观的故事:小学六年级时,数学老师把班上的一个女孩子搞怀孕了。不久
【44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