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我们不愿再举办奥运会,2008年8月12日报道,在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外媒进行了猛烈抨击,反复挑毛病,让人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对于当时发展中的我国来说,举办奥运会并且向奥运会办的出彩,是向世界证明自身一个非常好的舞台,也正因此,在筹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时,我国从上而下的都把心掏了出来,将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抠到极致的打磨。 光是场馆建设就投入了130多亿元,37个比赛场馆里,有22个达到了当时国内最高的绿色建筑标准,连运动员宿舍的床垫硬度都经过了20多次调整——就怕远道而来的选手睡不习惯。 为了实现“绿色奥运”的承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提前3年启动环保治理,累计投入超1200亿元,光是关停高污染企业就有1000多家,北京奥运期间PM2.5日均浓度比2007年同期下降40%以上,这些数据后来都被生态环境部收录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里,可这份实打实的诚意,在部分西方媒体眼里,却成了挑刺的靶子。 最先闹得沸沸扬扬的是外媒对环境问题的抹黑,《纽约时报》当时连续发了三篇报道,说北京的空气“能呛得人喘不过气”,还编造“运动员戴防毒面具抵京”的假新闻,可实际上,奥运期间北京的优良天数占比达90%以上,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专门发布报告,称北京空气质量完全符合赛事要求。 更可笑的是BBC,为了凸显“问题”,他们在直播场馆时,特意选了个阴天拍摄,还把镜头对着远处的薄雾说这是污染,可当天北京环保部门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空气质量为良。 除了环境,外媒还盯着劳工问题造谣,当时有外媒声称“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压榨工人,拖欠工资”,甚至编造工人过劳死的假故事,可北京奥组委很快就发布了《奥运场馆建设劳工权益保障报告》,数据显示,所有参与场馆建设的工人都签订了劳动合同,月薪比当时当地平均工资高20%,还享受五险一金和免费食宿,整个建设期间没有一起重大劳工纠纷投诉。 国际劳工组织后来也派人实地调研,最终给出“劳工权益保障到位”的评价,外媒连基本的事实核查都懒得做,就凭着臆想编故事,仿佛不找出点黑料,就体现不出他们的“客观”。 这些无休无止的抨击,让国人身心受了不小的伤害,中国青年报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看到外媒抹黑报道会感到委屈和愤怒”,有30%的海外华人表示因为这些报道,在当地受到了误解甚至歧视。 我们本来想借着奥运和世界好好聊聊,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可有些人偏要戴着有色眼镜,拿着放大镜找毛病,甚至故意编造谎言,这种真心换恶意”落差,比任何批评都让人难受,这份被刺痛的记忆,也让我国在后续面对奥运邀约时多了份清醒。 至于我国该不该再办一场奥运,其实得抛开当年的情绪,看实际需求,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2008年那个需要靠奥运“证明自己”的阶段了,我们的国际影响力、综合实力,不用通过一场大型赛事来展现。 而且,办奥运投入巨大,从场馆建设到后续维护,都要花不少心思,要是再遇到像2008年那样无端的指责,反而会添堵,当然要是国际奥委会能拿出足够的诚意,尊重中国的意愿,也能保障赛事期间不会再出现恶意抹黑,或许还有商量的余地。 但说到底,办不办奥运,不该是别人“求着我们”,而该是我们“想不想办”,毕竟这些年,我们在体育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到各项体育赛事的普及,早已不需要用“再办一次奥运”来证明什么了。 现在回头看,2008年的那些外媒抨击,更像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他们不是看不到我们的努力,而是不愿承认;不是觉得奥运办得不好,而是不想让中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就像傅莹大使说的,有些西方媒体总想着用自己的标准框定中国,一旦不符合,就扣上问题的帽子。 也难怪有人会说“不愿再举办奥运会”——不是办不起、办不好,是怕了那种掏心掏肺办赛事,却被人往心上扎刺的滋味,但好在时间能证明一切,如今再提起北京奥运,人们记住的是精彩的赛事、热情的观众,还有中国的成长,而那些当年的抨击,早已成了没人愿意再提的笑话。
谁能想到两届奥运单打冠军陈梦,现在会陷在这么尴尬的境地?手握顶级荣誉,全运会
【7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