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8件失窃藏品清单据公开资料显示,卢浮宫历史上曾收藏中国文物约3万件,涵盖原始社会彩陶器、商周青铜器、唐宋绘画、明清瓷器等多个品类,其中商代三羊纹青铜鬲鼎、商周玉猪龙、清代青花人物笔筒等珍品尤为瞩目。这些文物的流转轨迹,既折射出中法文化交流的复杂历程,也烙印着近代中国的苦难记忆。
卢浮宫的中国文物收藏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跨度与品类多样性。青铜器领域,商代三羊纹青铜鬲鼎以其独特的兽面纹与三足造型,成为商周礼器的典范,其纹饰细节展现了中原青铜铸造的巅峰技艺。商周玉猪龙则以猪首龙身的融合造型,反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图腾崇拜,玉料选自和田青玉,历经数千载仍温润如新。瓷器方面,清代青花人物笔筒绘有《八仙过海》题材,笔触细腻,青花发色浓艳,是康熙年间民窑精品的代表。此外,《圆明园四十景图》原本亦为卢浮宫收藏,这套由唐岱、沈源绘制的绢本工笔画,真实记录了圆明园鼎盛时期的园林风貌,每幅均配有乾隆御制诗,兼具艺术与史料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40年代起,卢浮宫将部分重要文物出让给法国吉美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形成今日法国中国文物收藏的“分散格局”。例如,原藏卢浮宫的商青铜象尊(现存吉美博物馆),作为世界已知最大动物型青铜礼器,1903年由法国藏家伊扎克·德·卡蒙多以3000法郎购自巴黎拍卖行,1912年入藏卢浮宫,1945年因馆藏调整转至吉美博物馆。《圆明园四十景图》则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成为研究清代皇家园林的关键文献。
卢浮宫中国文物的来源可追溯至19世纪以来的多重历史进程,其中战争掠夺、殖民探险与合法收藏构成三大主因。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文物流失的标志性事件,法军司令孟托邦在给法国外务大臣的信函中明确指令“优先选取艺术及考古价值最高物品”,掠夺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书画等,部分精品作为“战利品”进献拿破仑三世,后入藏卢浮宫。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即在此事件中被法军上尉杜潘劫掠,1862年由法国国家图书馆购藏。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亚探险热”进一步推动文物流入。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1906-1908年对敦煌藏经洞的考察中,以低价购得数千件文书、绢画,其中部分佛教艺术品最初入藏卢浮宫,后随馆藏调整转至吉美博物馆。这些文物包括6-7世纪的泥塑菩萨头像、五代《降魔成道图》绢画等,填补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