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的最后的时刻一定是在想这件事,不是还有哪些学术研究没有做完,不是回想他这一辈

来信的星星 2025-10-19 22:47:01

杨老的最后的时刻一定是在想这件事,不是还有哪些学术研究没有做完,不是回想他这一辈子取得的成就,甚至不会考虑他走后人们对他的怀念,他考虑的是如何与就要见面的父亲说一下这个半个世纪的遗憾了,一定是这样的。 “直到父亲临终,他心底里始终没有宽恕我放弃故国。”杨振宁先生谈及1964年加入美国籍的决定时,这份遗憾藏了半个多世纪。 父亲杨武之那辈人,亲眼见过中国百年屈辱的烙印,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比山还重。而杨振宁的抉择,藏着太多无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美籍身份让他在科研中处处掣肘,连订购住宅都因华人身份遭拒。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长大的学者,终究在“科研所需”与“故土深情”间选了条艰难的路,连告知父亲的勇气都没有。 1971年,他以美籍华裔学者身份开启“破冰之旅”,成为中美学术交流的先行者;1999年全职回清华任教,把美国的房子捐出筹建高等研究中心;他拉回姚期智等顶尖人才,给大一新生讲基础课,设立基金资助百余学者进修。那些年,他用一言一行搭建起中外科技沟通的桥梁,看着薛其坤团队做出诺奖级成果,笑着说“帮中国人改了不如人的心理”。 2015年4月,83岁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籍,在清华园“归根居”里真正落叶归根。他说自己的一生像个圆,从中国出发,最终回到原点。 在与父亲见面的那一刻,他定会轻声告知:“爸,我回来了。这一辈子没辜负您的教诲,也没辜负这片土地。”这份跨越半生的赤诚,终究等来了时光的宽恕。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来信的星星

来信的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