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答案其实早就摆在那,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拥有十五亿人口、产业链完整的工业化大国,俄罗斯那块面积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远东土地,想要长期守住,几乎不可能。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经济规律,这东西比子弹还无情。 去过黑龙江边境的人,大多都见过那种微妙的画面:一江之隔,中国这边灯光闪烁、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而对面的俄罗斯小镇,却安安静静,街上人影稀少。那种反差,像极了时间在两岸流速不同的样子。 远东的面积足有整个西欧那么大,可人口却连北京的一个区都比不上。年轻人大多往莫斯科跑,留下的多是老人和闲置的厂房,矿山停摆、铁路老旧,货运效率低得可怜。 哪怕政府喊出“送你一公顷地”的口号,也没多少人真愿意在寒风里刨坑盖房。结果是,地是免费的,生活却没法免费继续。 说到底,这片土地的“空心化”不是一天造成的。从沙俄到苏联,远东不过是资源供给地——石油、木头、矿产被一车车往西送,却没在本地留下多少活力。 到了今天,这种单一结构反而成了枷锁。尤其在2014年后,被西方制裁的俄罗斯试图转向东方,搞开发区、吸外资,普京也频繁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 但计划看起来漂亮,现实却冷得惊人,项目一半没建起来就烂尾,投资进进出出,留下一地尘埃。根子还在于,俄罗斯的精英阶层从心底向西看,他们的房产、子女教育都在欧洲,对东方的热情,多半只是权宜之计。 可不管政客们怎么想,经济的潮水不会停。如今,中俄的贸易额年年刷新纪录,单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贸易就超过千亿美元。 天然气、木材、粮食,都顺着管道和公路流向中国,而资金、设备、消费品又反向进入远东。在这股自然的流动中,边界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 或许,远东不会在地图上“回归”,但在市场逻辑下,它正在以另一种方式靠近。人口、资本、商品都在悄悄选择更便捷的一边。 这种以合作为主的融合,没枪没炮,却可能更彻底。对中国来说,帮对岸这片寒冷的土地重新热起来,不仅是经济机会,也是一种更长远的布局。 毕竟在现实面前,情怀抵不过生存。大俄的远东,终究会顺着力量的方向漂去,而那股力量,来自东边的灯火。
[微风]答案其实早就摆在那,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拥有十五亿人口、产业链完
芸霄记史
2025-10-19 17:50:03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