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8日晚报道:“针对中国大陆官媒指五家台湾企业涉嫌为台军心战大队提供外围支持,台陆委会声称,‘严厉谴责大陆妄图以惩独恶法威吓台湾企业’,并批评这是‘用心极其险恶’的‘跨国压迫’。” 听起来好像大陆在无理取闹,但如果仔细回顾一下这几年两岸之间围绕网络信息战、经济渗透、舆论操控等问题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就能发现这里面可不是简单的你一句我一句的口水仗,而是长期博弈下的必然反应。先把时间线理清楚。这次被点名的五家台企,都是在大陆有投资或者运营业务的公司。 大陆点名它们,并不是因为它们的产品不好、服务差,而是因为它们涉嫌配合台军在网络上对大陆进行认知作战。 说得直白点,就是这些企业一边在大陆赚钱,一边又在背后支持搞“台独”的网军,配合军事单位操控舆论、造谣抹黑。 说到底,这其实是两岸之间在认知战领域长期拉锯的缩影。台军心战大队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从上世纪冷战时期就存在,早期是广播、传单、心理战,现在转型成网络作战单位。 主要任务就是在社交媒体、论坛、视频网站上制造舆论、操控认知。最近几年,这种操作越来越隐蔽,甚至借助商业企业的渠道来进行技术和资源支持。 企业本身可能不直接参与攻击行为,但为这些行动提供数据、平台、资金支持,这就已经越过红线。大陆打击的并不是台湾企业这个身份,而是它们背后的行为逻辑。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企图颠覆大陆认知环境的行为,大陆也没兴趣去和这些企业过不去。台陆委会的反应,其实暴露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它自身的功能早就从“沟通两岸”的桥梁角色,变成了民进党当局手里的政治工具。不管是之前的“禁止大陆影片在台上映”,还是“审查大陆艺人言论”。 陆委会出手越来越频繁,但方向越来越偏。另一个问题是,台湾当局在两岸矛盾升温后,习惯性地把任何来自大陆的反制都包装成“打压”、“迫害”,以此来争取岛内民意和国际同情。 再说回台陆委会的“严厉谴责”,这种表态更多是为了对内交代,毕竟这几年台湾岛内经济形势也不算乐观,很多企业都依赖大陆市场维持营运,一旦这些企业在大陆“翻车”。 舆论压力自然会回到民进党当局头上。所以陆委会跳出来“护航”,看似是在维护台湾企业利益,实则是试图掩盖岛内官方对这些企业行为的纵容甚至支持。 这种“护短”行为,短期内或许能缓解危机,但长期来看,只会让两岸之间的信任进一步丧失。现实就是这么直接。有些人可能觉得大陆太“强硬”。 但现实是,越是涉及国家统一和主权的问题,底线就越不能退让。这不是“威吓”,更不是“跨国打压”,而是捍卫国家利益最基本的反应。 至于那些被点名的企业,接下来是自证清白还是接受后果,已经不是嘴上喊几句“谴责”就能解决的事了。 陆委会再怎么跳脚,也改变不了这件事的性质,也掩盖不了它在背后长期纵容“台独”势力的事实。 参考资料:曝光!为台军心战大队提供支持,5家企业被点名 2025-10-18 19:13·环球时报
台湾网民问大陆网民:“如果统一了,我们回归了,大陆要送什么礼物给我们台湾啊?”
【67评论】【23点赞】
Zl2049
直接全面制裁封杀,必须跟老美一样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