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小S在金钟奖后台的一番爆料,将姐夫具俊晔的“画像日记”推至舆论焦点——自姐姐大S离世后,这位韩国DJ每天雷打不动前往金宝山墓园探望,归来后便沉浸在画室,用画笔将思念具象化。八个月来,三百余幅画作填满整间屋子,连地下室都成了专属展览空间。 一、笔触里的时光切片 这些画作跨越时空,从少女时代的综艺截图到近年的机场街拍,大S各个时期的模样都被细腻勾勒。具俊晔会用彩色铅笔为她点上生前最爱的粉嫩腮红,也会用铅笔灰渲染出沉思时的忧郁氛围。画室地板永远蒙着一层细碎的铅笔屑,橡皮擦被磨成薄片,每一幅画都按日期整齐排列,形成独特的“时间轴画廊”。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每画满一百张就会挑一张烧掉,灰烬装进玻璃瓶,与内含大S骨灰的纪念项链摆在一起,用这种仪式感维系着跨越生死的联结。 二、争议声中的深情博弈 这场“艺术守灵”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被细节打动:他推掉90%商业邀约,体重骤降20斤,连大S的冥诞和中秋节都独自在画室度过;反对者则质疑作秀,尤其对比2025年6月韩国烤肉店撤下大S海报的事件,认为这种“视觉化深情”与现实行为存在割裂。小S提出的画展计划更激化矛盾——若成行,按他过往个展均价,这些画作可能带来千万级商业价值,被部分网友解读为“提前消费亡妻”。 三、艺术疗愈的深层逻辑 韩国首尔大学心理学研究显示,绘画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有效干预手段。具俊晔的创作行为,本质是将悲痛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他同步学习中文,只为读懂大S生前写下的每一条微博;将她的短信提示音采样成音乐作品,让思念在旋律中延续。这种“艺术化哀悼”在东亚文化中尤为罕见,却意外契合年轻一代对“情感可视化”的表达需求。 四、家庭叙事的微妙平衡 这场风波折射出徐家复杂的情感生态。小S将骨灰项链视为“姐姐的陪伴”,后颈纹“媛”字领奖的行为,既是对公众的情感共鸣设计,也暗含对家族话语权的巩固;而具俊晔坚持独居台北豪宅,与韩国90岁老母疏于联系的状态,被部分亲友私下批评“沉溺表演”。值得玩味的是,大S生前最疼爱的一双儿女至今未出现在相关叙事中,这种刻意留白反而引发更多猜测。 在这场跨越生死的“画像马拉松”中,具俊晔用300多个日夜证明:真正的深情或许不需要观众,但当私人记忆被迫暴露在聚光灯下,所有的笔触都成了被解构的符号。正如心理专家指出的,“他对抗的不是遗忘,而是如何在舆论放大镜下,守住那份只属于两个人的寂静时光。”
S妈称心里破的洞已经被小S的金钟奖补上。小S大摆庆功宴开怀大笑。S妈和许雅钧都现
【5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