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水万物,古代先哲早就告诉我们:“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以此处之,方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文|菲尼克斯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肆意挥撒”五颜六色的大量纸片拍摄视频,留下遍地纸屑,并称纸张是“可降解的糯米纸”。这难道不是破坏生态环境?当地林草部门接到线索后表示已经介入调查。近年来各地陆续发生多起为了拍摄、娱乐而破坏生态的行为,确实让人要问:是“打卡”重要,还是保护我们与子孙后代共同的生态家园重要?
在草原“肆意挥撒”纸片
“在大草原放肆地挥撒。”10月15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视频,视频里几名男女手持大量各色纸片撒向空中,在被大风吹得漫天都是的“纸片雨”中,众人手舞足蹈、发出欢呼和尖叫:“我的老天爷!”
可以看到,拍摄现场有蓝天、草原,背后有一些风力发电机。视频的定位显示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面对有人的留言质疑,发布视频的网友称他们在现场抛撒的是可降解的糯米纸。而在之前的10月9日,该名网友也曾发布类似内容的视频,并且提到“有人说这是在污染环境”,但显然其并未在意这样的提醒。
许多网友对于“糯米纸”“可降解”的解释并不买账,表示“就算能降解,也是需要时间的”,有人直呼“这样做不是往大草原上撒垃圾吗?”。还有人贴出现场满地纸片的图片,并称“这是在满洲里满达路15km的地方,你们这样玩呼伦贝尔是不欢迎的。我要是在现场就会阻止并报警,而且会叫你们把纸片一张张地捡回来”。
网友发布的“现场纸片遍地”图片。
“纸片舞”涉嫌在草原倾倒垃圾
10月17日,有媒体记者联系呼伦贝尔市文旅局,工作人员称:“到草原上旅游肯定不能随便抛撒生活垃圾。”其表示,此举涉嫌破坏草原,需要向林草部门反映。
该媒体记者随后联系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表示:外地游客随意扔垃圾涉嫌破坏草原生态,该行为归草原监督管理科处理。随后该局一名工作人员回复称:他们已经开始处理此事,首先要确定事发的具体位置。
实际上,国内各省区与草原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规中,都对在草原抛撒垃圾的行为做出了禁止和处罚规定。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管理,防止废水、废气、废渣及其他污染源对草原的污染。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应当接受调查处理,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2025年9月,呼伦贝尔草原秋景。
再如,《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义务,不得随意倾倒废水、废气、废渣、垃圾及其他污染物。”第五十一条明确:违反上述条款规定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农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理,并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可以记录自然但勿打扰
蔡国强烟花秀“炸山”的调查处理结果刚公布不久,类似的以“拍摄”“制造浪漫”为动机的“纸片雨”又下在了草原上。二者的类似点在于,对于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他们并非“毫无意识”,但“看似做了预防预判,实则并没到位”。
在草原跳“纸片舞”的网友以“可降解”为自身行为辩解,不能不说有自欺欺人的意味。思考一下,把“可降解的纸片”换成“可降解的塑料袋”,甚至直接换成“可降解的瓜皮果屑”,也在草原上下这么一场“雨”,难道就可以成为合法合理的行为了吗?
类似的不当行为还有为了“出片”,不惜近距离惊扰候鸟。武汉的府河湿地是当地的热门观鸟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带着“长枪短炮”前来,然而在2024年冬季,有部分游客破坏湿地的围栏,闯进禁入区域近距离拍摄候鸟。值守的工作人员介绍,确实有个别违规的游客被当场抓住。“对于这种惊扰鸟类栖息的行为,我们一般以劝导为主,如果游客不听劝,我们会直接联系110。”
同样是2024年冬季,在北京官厅水库一带,保护人员经常发现有人为拍下“群鸟振翅起飞”画面,让无人机降低飞行高度或者穿梭于鸟群之中,这就不仅是惊扰,更可能因为撞击直接威胁候鸟的生命安全。
对于这类破坏自然生态的不文明拍摄,有关部门也已设置规范。2019年3月,国家林草局发文要求,除科学研究等特殊用途外,严禁使用无人机拍鸟,更不得以拍鸟为名捕捉野生鸟类进行“棚拍”。
爱好者的自律也很重要。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倡议》提出,使用远摄镜头或者在伪装掩体中拍摄,让鸟自然接近,不要为了拍摄“飞版”而驱赶鸟,避免使用闪光灯和飞行器。一个真正的观鸟爱好者应该坚守:“鸟类的利益高于摄影。”
希望用镜头记录下自身与美好自然同处的瞬间,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我们是否能做到只是静静地记录,不要去人为增添那些本来不属于自然甚至可能伤害自然的东西?
其实,对山水万物,古代先哲早就告诉我们:“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以此处之,方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