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民众归家变“鬼城”,孙玉良:在废墟上重建人生和未来有多难】
停火生效后的加沙,一切看似归于平静,但当踏上返乡之路的人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曾经熟悉的街道、巷弄和家园,如今只剩下废墟与尘土。加沙民众带着期盼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却发现昔日倾注心血的住所被夷为平地,城市像一夜之间消失了一般,只剩下空荡荡的墙体和断裂的水泥柱。
艾哈迈德·阿巴西踏着瓦砾,眼中透着难以言喻的悲伤。他说,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鬼城”。过去的家曾住着十五到二十户人家,如今只剩一片废墟,城市的繁荣仿佛在战火中被彻底抹去。三层楼的建筑、五层楼的楼房,曾是无数家庭的栖息地,如今都被战争无情吞噬。
穆斯塔法·马赫拉姆的声音低沉又无奈。他建好的三层楼房,在冲突前还充满希望和未来。如今,他只能踩在自己家的废墟上行走。房子倒塌的瞬间,不只是砖瓦的坍塌,更是家庭生活的梦想和尊严被粉碎。没有房子,没有住所,人们只能在废墟上思考明天的生存。
在一栋尚未完全坍塌的危楼里,斯拜赫艰难地清理着残留的公寓。他说,这里危险至极,可能随时倒塌,但即便如此,也比露宿街头要好。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的坚持。在废墟之上,人们用脆弱的身躯与残存的家园拼搏,只为了延续最基本的生活尊严。
穆罕默德·扎伊德的叹息中带着质问与愤怒。他提醒我们,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为了建造一个家,守护自己的住所。如今回到家,却发现自己辛苦建造的房子化为灰烬。面对被摧毁的家园,民众的困惑和无助,凝聚成一句最简单却最沉重的问话:我们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失去属于自己的家?
加沙的城市景象如同历史的伤口,一片废墟中,流淌着无数家庭的痛苦与记忆。停火带来的并非真正的平安,而是新的生存挑战:瓦砾间的重建、废墟上的生活、摇摇欲坠的危楼,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生存与死亡的边缘感。民众既要面对物理空间的毁灭,也要承受心理上的创伤与无力感。
战争摧毁的不只是建筑和物质,它侵蚀了人们的日常、梦想和安全感。在废墟上,人们重新排列生活的秩序,寻找暂时的栖息之所。斯拜赫选择留在危楼,哪怕有随时倒塌的风险,也不愿再次露宿街头。这是一种坚韧,也是一种被迫的现实选择。生活在废墟上,每一个呼吸都与危险相伴,每一个动作都在与命运抗争。
加沙民众的经历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不仅在战场上,更在被摧毁的城市中、被破坏的家园里。每一栋倒塌的建筑背后,是家庭的希望和生活的延续被彻底切断。面对废墟,人们无处可逃,只能在残存的空间中寻找生存的缝隙,尝试在灰烬中重建生活。
废墟上的加沙,承载着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居民踏上返乡路,踩着被摧毁的家园,手握瓦砾与记忆,继续生活。这座城市被战争碾压,却未能完全吞噬人们的意志。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条街道,都记录着人们在灾难中艰难重建的坚韧和顽强。
回到加沙的民众,面对毁灭后的家园,他们用脚步丈量废墟,用双手整理残存,用意志延续生活。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无法被轻易抹去,但他们在废墟上坚守,在危楼中生存,在灰烬里寻找未来。这座“鬼城”中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生命与希望的力量。
时代
这是脱胎换骨,这是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