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白宫正式宣布了 2025年10月17日,据外媒报道,美国白宫在汽车厂商的密集游说后,正准备放宽其关税政策,美国商务部icon计划将一项允许汽车制造商减少进口零部件关税的安排延长五年,此举被视为汽车行业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华尔街立刻给出积极反应。通用汽车股价应声上涨3.8%,福特和斯泰兰蒂斯紧随其后。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了信任票。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还记得特朗普政府当年加征的关税吗?美国车企每生产一辆车,都要为进口零部件多付一笔钱。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不过政策总有选择性。中国制造的零部件依然被排除在减免名单外,北美自贸区的产品却一直享受优惠。关税的松紧之间,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地缘政治线。 更讽刺的是同一天的消息: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一边给零部件松绑,一边对整车收紧,这套组合拳打得人眼花缭乱。 现实比口号复杂得多。去年全美卖的1600万辆车里,近一半直接依赖进口。就算是本土组装的车型,用的美国零部件也只有四到五成。 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自从今年三月新关税生效,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涨了4%,本土产品也跟着涨了2%。这些钱最后都从谁的腰包里掏?当然是普通消费者。 美国税务基金会算过这笔账:到2026年,每个美国家庭每年要多花1600美元。这笔钱够一个四口之家去超市采购两个月的生活用品。 这场关税游戏早就超越了经济范畴。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说得明白:特朗普选在此时加码关税威胁,明显是在为中期选举造势。"美国优先"的政治秀,买单的却是老百姓。 底特律的汽车装配线上,工人们的心情很复杂。老技工汤姆说:"关税政策变来变去,我们的生产线就要跟着调整。上个月刚为中国产的传感器找了新供应商,现在又说可能放宽?" 汽车行业的这次"胜利"只是暴风雨中的短暂平静。听说特朗普还在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贸易战的硝烟远未散去。 《纽约时报》说破了真相:外国不会为美国埋单,最终掏钱的都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当每个家庭多付1600美元时,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相信那些漂亮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规避靠港费:美国货船暗度陈仓了综合媒体消息,一艘挂着美国旗帜的Potomac
【99评论】【6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