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中美稀土战争的最大输家】
(金融时报)东西方之间的科技战争并不新鲜。冷战期间,美国及其盟友与苏联在太空探索和武器系统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讽刺的是,这一次,欧洲将成为最大的输家。
美国近三届政府都对中国采取了类似的策略,限制高端微芯片及其制造机器的出口。但与苏联不同,中国可以通过对稀土和矿物加工技术实施管制进行反击。上周,北京方面将管制范围扩大到17种稀土金属中的12种,声称此举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就职之前,欧洲和美国都强调关键矿产对于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如今,另一个行业也对中国的举动表示担忧;西方的国防工业也感到担忧。无论是无人机、坦克、潜艇还是导弹技术,中国都牢牢控制着生产这些技术所需的许多关键零部件的供应。
今年6月,两伊冲突爆发的第一周,双方交火约800枚导弹。每枚导弹都含有2至20公斤的稀土元素,其中包括镝和铽两种目前受中国出口管制的稀土元素。根据有限数据的保守估计,这意味着在那场冲突中,七天内蒸发了1.6至16公吨的稀土元素。
乌克兰近期在对抗俄罗斯入侵的无人机战争中表现出色,几乎完全依赖于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和磁铁。乌克兰现在不再担心欧洲武器能否按时送达,而是更加担心来自中国的科技产品进口。
过去30年,中国已成为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认定的对美国工业(包括国防工业)至关重要的54种原矿加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目前,中国加工几乎所有矿产的成本都比其竞争对手低30%。为了与中国竞争,西方国家政府需要向本国产业提供补贴。中国利用其稀土垄断地位,而华盛顿则利用其影响力限制中国获得最强大的微处理器(尽管绝大多数微处理器是由台湾的台积电(TSMC)生产的)。
中国最近对稀土及其产品出口的限制,属于中美科技战的更广泛框架。两国政府都认为,无论谁能在关键行业——尤其是人工智能、导弹技术、量子计算、机器人和无人机——中获胜,都将在未来30年的经济和军事竞争中占据决定性优势。
然而,本周早些时候在维也纳举行的一次关于关键原材料的会议上,一群行业和学术专家得出结论:这一切中最大的输家既不是中国也不是美国,而是欧洲。
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或许正在背弃太阳能和风能,但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对欧洲21世纪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欧洲企业曾是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先驱,而电动汽车在汽车行业的份额也正在逐渐提升。但如今,中国在这三个领域以及锂离子电池生产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正在缓慢重建其稀土产业,并对其他关键矿产(例如南美丰富的锂资源)的生产商施加影响,而欧洲却几乎未参与其中。诚然,布鲁塞尔已经制定了一项关键的原材料战略,但其开采自身关键矿产资源的尝试却遭遇了环保组织的强烈政治阻力。
欧洲对美国数字服务和中国关键矿产加工业的双重依赖,使其极易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与中美两国投入的数万亿美元相比,欧盟在关键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布鲁塞尔不能尽快动员成员国,欧盟最终将永远沦为中国、美国或两国的乞丐。
——本文作者米莎·格莱尼是维也纳人文科学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