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无人机巨头大疆做了个重要决定:因为美国法院坚持把它列进“中国军工企业”清单,大疆正式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 说起大疆这家公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些飞在天上的小无人机,拍视频、测地形、甚至帮农民喷农药,全球民用市场基本被它包圆了。可最近它摊上事儿了,美国那边儿国防部非得给它扣上“中国军工企业”的帽子,大疆不干了,直接上诉到联邦法院。这事儿听着就觉得蹊跷,因为大疆从头到尾都是做民用设备的,军方影子都没见着。咱们一步步捋捋这背后的来龙去脉,看看这决定对大疆、对美国用户意味着啥。 公司文化就是专注技术迭代,从不沾军工边儿。它的无人机在美国农场用得多,帮着精准施肥省了不少事儿;好莱坞拍电影,航拍镜头离不开它;灾区救援,搜救信号全靠这些设备锁定位置。数据上,大疆民用市场占比超八成,美国本土更是九成出头。合规上,它内置地理围栏,敏感区飞不进去,还能检测改装设备,国际认证一应俱全。 可就是这么一家纯民用公司,2022年突然被美国国防部扔进“中国军工企业”清单。这清单叫Section 1260H,本意是防着中国军工复合体渗透美国供应链。国防部当时就扔出几页报告,说大疆有军方背景啥的,但证据呢?基本是些模糊描述,没数据没访谈,纯凭推测。大疆当时就想沟通,邮件电话发了一堆,结果华盛顿那边儿只回标准模板,没下文。两年下来,这帽子一扣,美国联邦机构直接停买大疆设备,私营企业也开始犹豫,生怕沾边儿丢合同。农场主抱怨备件贵了,替代品故障多;救援队说设备短缺,作业延误。想想看,美国本土无人机产业本来就弱,这么一搞,用户成本直线上升,供应链还得重搭。 大疆忍不了,2024年10月18日直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法院起诉国防部。诉状里列了四条行政程序法违规:证据不足、程序不当、选择性执法啥的。国防部2025年1月回击,说正在内部重评,但名单照旧不撤。庭审过程拉锯了好几个月,9月26日,法官保罗·弗里德曼判下来了。判决书里头,法院驳回了国防部大部分指控,明确说没证据证明大疆受中国军方拥有或控制,也没军售记录。这点对大疆来说是赢了,证明了它独立运营,没政府或军方干涉。可法院转头又说,大疆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这是个中国给顶尖科技公司的荣誉头衔;加上无人机技术有双重用途潜力,能在军民两边用,所以还是维持原决定。啥叫双重用途?简单说,民用技术理论上能改成军用,但这逻辑站得住脚吗?苹果手机、特斯拉电池不也一样?为啥不全扣帽子?法院还给国防部大把自由裁量权,说类似公司情况再像,它也能挑着黑一个不黑另一个。这等于给了行政部门无限空间,安全起见就先封杀。 判决一出,大疆立马表态不服。10月14日,它向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递交上诉书,焦点直指判决矛盾:既然核心指控都崩了,为啥还留名单?上诉里强调,大疆从不生产军用无人机,没营销过作战功能,2022年还主动停售俄罗斯和乌克兰市场,避免卷入冲突。它还列数据:全球民用占比八成以上,美国市场九成,合规措施国际认证齐全。这上诉不是小打小闹,胜了能限住美国机构滥用黑名单权;输了,国防部手更大,中国科技企业在美国日子更难过。想想看,这不光是大疆的事儿,整个中美科技摩擦的缩影。国防部这操作,表面防风险,实际伤了美国用户和企业。替代无人机贵两倍,性能差一截,农场主得多掏腰包,救援效率直降。 这事儿对全球无人机格局影响不小。美国本土企业如Skydio、Autel这些,借机抢市场,但技术差距拉大,短期填不上洞。欧洲用户也看热闹,德国风电场用大疆巡检,效率高成本低,要是美国禁了,欧洲会不会跟?中国这边儿,大疆继续深耕民用,推农业、影视、物流应用。汪滔还是老样子,低调管公司,巡视生产线,盯技术前沿。说到底,这上诉是场持久战,大疆赌的就是证据和逻辑,美国赌的是行政权。但用户最受伤,民用科技本该无国界,这么折腾,创新都慢半拍。
小米这波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今天成都小米汽车撞了之后还自燃了,其实倒也不算特
【50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