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takes two to think》
这篇文章强调了创造性思维背后的核心——“双人即思考”法则。科学创新并非孤立完成,而是在与他人交流中激发新的、个人无法独立获得的思想。语言结构促使我们将复杂的思维网络转化为连贯的表达,而与理解我们工作及动机的他人互动,更能暴露推理中的缺陷,开辟新思路,推动心理突破。
大团队虽能带来更多引用和推动领域发展,但研究显示,1-3人的小团队更易发表颠覆性成果,体现了小规模群体在创造力上的优势。理想的合作规模是两人:两个人能专注互动,支持彼此思考,进入“心流”状态,避免分散注意力,实现讨论的深度推进。
讨论不必总是同一个人,但与“科学伙伴”建立信任关系尤为重要。信任氛围允许自由表达和积极倾听,避免否定和反驳,借鉴即兴戏剧中的“是的,且”规则,保持正向支持态度,促进灵感迸发。正如丹尼尔·卡尼曼与同事的经验,积极的“是的”态度能培养信任,激发创造力。
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合作进化的背景,提出科学即兴讨论是科学创造的“隐秘催化剂”,尽管常被误解或忽视。时间投入看似阻碍进展,实则拓宽了知识边界。导师和指导者应当珍视与年轻科学家即兴交流的机会,而非急于控制思维方向。
提升科学创造力的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愿意倾听并支持你的同事,邀请他们分享“你最糟糕的点子”,并用“是的,且”规则回应,营造安全开放的交流空间。这不仅帮助新思想萌芽,更是推动科学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
🔗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3-02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