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疯了?正在印度化?引进 50 万印度人的真正目的是啥? 最近日本说要从印度招 50 万人过来,还打算砸 10 亿日元做这事。 不少人看完都懵了 —— 日本不是一直对移民挺挑剔的吗?怎么突然盯上印度了?难不成真要往 “印度化” 上靠? 咱先捋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看起来多。 首先得说日本这人口问题,那可不是一般的严重,已经到了不找外人帮忙就撑不下去的地步。 看日本总务省 2024 年的数据,65 岁以上的老人占比都到 30.2% 了,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 反观能干活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 岁),已经连续 18 年减少,每年都得少个 50 万人左右。 更要命的是,日本的出生率也上不来,2023 年新生儿才 75 万,创了历史新低。 这么下去,工厂没人开工、养老院没人护工、连地铁司机都得缺人,日本经济早晚会被拖垮。 之前日本也不是没试过找外援,比如招东南亚的劳工,越南、菲律宾来的人不少,靠 “特定技能签证” 招了快 30 年,到 2023 年才凑够 28 万人,离实际需要差远了。 那为啥这回跳过东南亚,直接找印度?不是说东南亚离得更近、文化差异更小吗?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原因,都跟 “人” 和 “产业” 挂钩。 先看 “人” 的优势。印度国家统计局去年的数据显示,印度平均年龄才 28.4 岁,比日本的 48.6 岁年轻了整整 20 岁,相当于一整个劳动力梯队的差距。 而且印度人口基数大,光 15-35 岁的年轻人就有 4.5 亿,随便挑 50 万出来都不影响本土用工。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 IT 和制造业人才储备足,每年能培养 150 万工程师,其中 40% 是做软件开发或机械制造的,这刚好戳中日本的痛点。 日本的 IT 产业一直跟不上,软件开发效率比印度低 30%,汽车零部件工厂也缺懂精密加工的技术工,印度人来了能直接补这些缺口。 再看 “产业” 的绑定。这些年日本一直在往印度转移产业,丰田在印度建了最大的海外汽车工厂,本田的摩托车生产线有 60% 在印度,索尼的电子元件厂也搬过去了。 之前因为语言和人才对接问题,这些工厂经常停工,比如丰田印度工厂去年就因为缺会日语的技术员,停产了三次。 现在招 50 万印度人过来,先在日本本土培训半年,再派回印度工厂,等于建了个 “人才桥梁”,以后产业链衔接就顺了。 而且日本还想借这事跟印度深化合作,比如帮印度建的新德里 - 孟买高铁,以后运维也需要懂日本技术的印度人,提前招过来培训,刚好能用上。 往深了说,这是日本在赌 “印太经济框架” 里的位置,想借印度牵制周边,同时稳住自己的产业链。 现在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领域发展太快,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业压力大,把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再通过印度人才把技术留在自己手里,等于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还有个隐性目的,就是缓解国内的 “少子化焦虑”。 日本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觉得生活压力大,看到印度人那种大家庭、积极工作的状态,说不定能带动一下氛围 —— 当然这只是日本政府的小算盘,能不能成还不好说。 说到底,日本引进 50 万印度人,不是 “疯了”,也不是要 “印度化”,而是没办法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