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确认,战斧深入俄罗斯的潜在袭击的合法性 拉脱维亚认为,如果收到战斧导弹,乌克兰就可以使用这些导弹,打击俄罗斯境内的军事目标,这是合法的,因为,这是对侵略者袭击和杀害平民的回应。 拉脱维亚国防部长斯普鲁兹表示,当地媒体报道。 斯普鲁兹还表示,每一种武器对乌克兰都至关重要,包括那些可以击中侵略者领土目标的武器。 拉脱维亚国防部长斯普鲁兹的表态,表面上是对 “侵略者” 的道德谴责,实则暴露了北约东翼国家对俄罗斯的战略焦虑。这种逻辑看似荒诞,却在西方舆论场中形成了一套自洽的话术体系。 从技术层面看,“战斧” Block V 型导弹的 1600 公里射程,确实能让乌克兰将莫斯科纳入打击范围。但这种 “以攻代守” 的策略,在国际法框架下存在致命缺陷。根据《联合国宪章》第 51 条,自卫权的行使必须满足 “即时性” 和 “必要性” 原则。 而俄乌冲突已持续两年多,乌克兰此时宣称 “反击侵略”,更像是一种政治叙事而非法律依据。正如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以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为由绕过安理会,最终被证明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国际法闹剧。 北约的合法性论证,本质上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当拉脱维亚将俄罗斯定义为 “侵略者” 时,他们选择性忽视了 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后,乌克兰对顿巴斯地区的军事行动。 这种 “双重标准” 在国际法实践中并不鲜见:2018 年美英法对叙利亚的空袭,同样以 “化武袭击” 为借口,但最终被证实缺乏可靠证据。北约的逻辑很简单 —— 只要将对手标签化,任何军事行动都能披上 “正义” 的外衣。 俄罗斯的反制措施,正在重塑欧洲安全格局。面对 “战斧” 威胁,普京不仅加速部署 S-500 防空系统,还亮出了 “海燕” 核动力巡航导弹这张王牌。 这种 “以核制常” 的策略,让北约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真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可能触发俄罗斯的 “非对称反击”;如果食言,则会损害北约的信誉。 这种战略困境,在 2024 年乌克兰使用 “海马斯” 袭击别尔哥罗德州时已初现端倪 —— 俄军随后对哈尔科夫发动的大规模攻势,让乌军尝到了 “以攻促防” 的苦果。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北约对国际法的工具化利用。当拉脱维亚强调 “自卫权” 时,他们刻意回避了《联合国宪章》第 2 条关于 “领土完整” 的核心原则。 这种选择性执法,在历史上早有先例:1999 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同样打着 “人权高于主权” 的旗号,但最终导致巴尔干局势长期动荡。如今北约故伎重施,试图通过武器援助将乌克兰打造成 “抗俄桥头堡”,却可能将欧洲拖入一场无法控制的代理人战争。 在这场博弈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技术与战略的脱节。尽管 “战斧” 导弹拥有 10 米级的打击精度,但俄罗斯通过电子战系统已让 “海马斯” 这类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率降至不足 10%。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缺乏持续使用远程武器的后勤能力 —— 就算北约提供 100 枚 “战斧”,俄军只需摧毁其发射阵地,就能让这些昂贵的武器变成废铁。 这种 “技术神话” 的破灭,在 2025 年梅利托波尔的战斗中已得到验证:乌军宣称用 “海马斯” 摧毁俄军 S-300 系统,但实际战果被俄方证实存在严重夸大。 北约的合法性论证,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舆论战。他们通过控制国际主流媒体,将俄罗斯描绘成 “野蛮侵略者”,却对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的暴行视而不见。 这种信息霸权的背后,是西方试图维护其主导的国际秩序。但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正如 1970 年《国际法原则宣言》所强调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石”。当北约试图动摇这块基石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
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
【4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