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使威特科夫要辞职? 10月15日,英国“中东之眼”新闻网等多家外媒援引两位知情人士的说法,称威特科夫可能将辞去特朗普政府的特使职务,转而专注于自身商业事务。 但仅仅一天后,事情就出现了反转,10月16日威特科夫在社交平台X上直接驳斥这一报道是“假新闻”,要求立即删除相关内容,还强调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地”参与和平进程,会继续为美国总统服务。 这则传闻并非空穴来风,早在9月底,《以色列时报》就曾透露过类似消息,当时一位美国官员就提到“他办公室里的人已经在进行下一步行动”,还暗示如果加沙停火协议得以实施,这位特使将“优雅地退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和威特科夫的双重身份密切相关——他本质上是个深耕地产行业几十年的商人,从政只是“跨界兼职”。 上世纪80年代,刚从霍夫斯特拉大学拿到法学博士学位的威特科夫在纽约一家律所工作,当时唐纳德・特朗普就是他的客户,两人在一家熟食店因“三明治买单”结缘,后来逐渐从商业合作发展成挚友。 1997年他创办威特科夫集团,在房地产领域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而特朗普2024年竞选总统时,他不仅是捐助者,还和凯利・洛夫勒一同担任特朗普就职委员会联合主席,这份深厚交情让他得以突破“无外交履历”的壁垒,在2024年11月被任命为中东问题特使。 成为特使后,威特科夫承担的任务远比“中东问题”更宽泛,堪称特朗普政府的“全能外交尖兵”。2025年2月,他亲自斡旋俄罗斯,成功促成被扣押美国公民马克・福格尔获释,还与普京进行了长达3.5小时的闭门会谈,这被特朗普视为“建立信任”的关键一步。 之后几个月里,他频繁穿梭于莫斯科、利雅得、特拉维夫等城市,既参与俄乌冲突的停火框架谈判,8月还陪同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举行“三对三”会谈,宣称俄方同意在和平协议中纳入“类北约第五条款”的安全保障条款,一度被解读为“重大突破”。 同时他还要处理巴以冲突事务,5月与内塔尼亚胡会谈,7月赴加沙查看人道主义物资分发点,9月又和库什纳一起与以色列官员磋商加沙“战后方案”,甚至还牵头向伊朗提交核协议提案,计划在奥斯陆举行会谈。 这种横跨中东、俄乌、伊朗核问题的多线作战,对一个常年从事商业的人来说消耗巨大,也让外界自然联想到他可能想回归更熟悉的商业领域。 更关键的是,他的外交风格始终伴随着争议,这也为辞职传闻提供了发酵空间。 作为“非传统外交官”,他习惯凭个人直觉推进工作,8月初就因对普京停火条件的表述前后矛盾引发轩然大波——先是特朗普根据他的汇报称俄方可能从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撤军,让欧洲盟友和乌克兰大为震惊,随后他又紧急更正说实际是俄方想“冻结前线”,暗示要乌克兰撤出顿涅茨克。 这种失误招来猛烈批评,前美国驻俄大使迈克尔・麦克福尔公开讽刺他“该带上会议记录员”,直言其行为是“严重损害性的无能”,《金融时报》更是将他称为“扰乱外交的关键人物”。 尽管特朗普始终信任这位“终极代表”,但持续的舆论压力和高强度的外交任务,难免让人猜测他是否想借机脱身回到商业版图。 不过从当前事实来看,辞职传闻并未成真。威特科夫的否认态度明确,且从时间线看,10月13日他还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会议,当时仍表示会参与加沙停火后续阶段工作,短短两天内突然决定辞职的可能性本就不高。 而外界之所以对这则传闻高度关注,核心是担忧他的离开会影响特朗普“20点计划”的推进——该计划涵盖以军撤出加沙、哈马斯解除武装等关键内容,虽然特朗普称会组建“和平委员会”监督,但美国和阿拉伯国家外交官本就对美方参与度存疑,若作为核心斡旋者的威特科夫真的离职,无疑会加剧这种不确定性。 这则辞职传闻本质是外界对“商人外交”可持续性的隐性质疑。威特科夫能身居高位,核心是特朗普对“圈内人”的信任,而非传统外交体系的认可,他的商业底色让外界始终觉得其从政具有“临时性”。 但至少目前,这种猜测还停留在传闻层面,威特科夫本人的否认和持续的外交活动,都说明他短期内并不会放弃特使职务,那些关于他“回归商业”的说法,终究还没成为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