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最近栽的跟头,不大,却真疼——把自家的枭龙战机技术教给了土耳其,想着拉兄弟一块干,结果人家学了手艺,转身就抢走了印尼那笔原本稳到不能再稳的大单,千亿级订单,飞了。 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的军工合作,本来是基于共同利益起步的。早在2020年代初,两国就开始探讨防务领域的交流。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是中巴联合研发的成果,性能稳定,在出口市场有竞争力。土耳其则在推动自己的KAAN项目,这是个五代机计划,但技术链条不完整,尤其是发动机和雷达系统。巴基斯坦觉得,通过分享枭龙的部分经验,能换来KAAN的参与机会,拉近关系。结果,这步棋走得太草率,忽略了潜在风险。土耳其学到手后,迅速应用到自家项目上,加速了KAAN的进度。本来预计七年才能小批量生产的机型,缩短到三年,这直接改变了市场格局。巴基斯坦没想到,自己的技术成了别人抢单的工具。 印尼空军对枭龙Block 3型一直有兴趣。从2024年起,印尼就派团队评估,谈采购协议,总额接近200亿美元。协议细节包括技术支持和培训,本来一切顺利。土耳其插进来后,情况变了。他们用KAAN报价更低,还加了联合生产模式。印尼转而选择土耳其,巴基斯坦的订单就这样没了。这不光是钱的事儿,还影响了巴基斯坦在东南亚的军贸地位。东盟市场本来是重点,现在敲门砖丢了,再想进去难上加难。土耳其公开承认,巴基斯坦的资料帮了大忙,在新加坡航展上直接说节省了研发时间。这话传回巴基斯坦,军工圈子都觉得扎心。合作本该互惠,结果成了单方面受益。 中方对这事儿反应迅速。枭龙的核心部件如WS-13E发动机,本来有出口协议。但巴基斯坦私自转让部分技术,没提前磋商,中方冻结了发动机供应。这导致巴基斯坦的产线停工,工人下岗,经济损失不小。协议里明明写着核心技术不得擅自转手,巴方却没遵守。信任一旦破裂,就难修复。中方加强了技术管控,在其他项目如歼-10CE上,加了远程监控和使用限制。合作方就算有生产线,也绕不开这些机制。这次事件成了中国军贸的警钟,强调可控授权。巴基斯坦的举动,不仅伤了自己,还让中方更谨慎。国际军贸里,技术主权越来越重要。 土耳其的KAAN项目,本来面临发动机瓶颈。巴基斯坦分享的KLJ-7A雷达和飞控经验,直接填补了空白。土耳其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快速整合这些,原型机测试顺利。2025年,KAAN初步量产能力成型,在中东和北非市场推广。和中国的歼-35E竞争激烈,土耳其还扩展到护卫舰领域,试图取代中国054AP型订单。这波操作,用巴基斯坦的投入,反过来挑战原合作方。巴基斯坦军方高层不满,但早期审批涉及多方,追责卡壳。分析指出,这次误判不只丢单子,还丢了信誉。潜在客户看到这事儿,会犹豫和巴基斯坦合作的风险。
歼20的机翼作动筒已经用上了柔性隐身蒙皮,而且只是基础型的歼20,不是歼20A,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