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江门蓬苑社区日前发布的消杀通知引发广泛关注,其要求居民上交“单车房”钥匙、否则将强制开锁的做法,确实显得工作方式过于简单直接。但社区在听取民意后迅速调整政策,这种知错能改的态度值得肯定。
根据报道,江门市江海区江南街道蓬苑社区在10月15日向居民发出一则紧急通知,要求“单车房”业主上交钥匙,配合入户消杀蚊虫。通知中明确提到,对于逾期未提供钥匙或未开门的,将由专业开锁人员强制开锁,相关费用由业主承担。
这一“强制开锁”的表述迅速引发了公众对公权力边界和私有财产保护的质疑。面对争议,蓬苑社区工作人员同日回应称:该工作人员承认通知存在,但表示已不再强制执行。
调整原因为尊重民意:社区方面表示,“考虑到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我们就不(强制)开门了,不会再撬锁。”
提供替代方案:目前,单车房业主可以自行到社区领取灭蚊用品,进行消杀工作。
这一事件虽然引发争议,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积极的信号。
公共健康初衷值得肯定:社区强制入户消杀的初衷,是为了执行江门市统一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防范蚊媒传染病传播。这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健康环境,其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
基层治理在动态调整中进步:面对舆情和民众意见,基层政府展现了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纠错灵活性。能够在一天内宣布废除有争议的通知,并改用居民自行消杀的方式,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进步,说明了基层治理正在倾听中走向成熟。
新时代需要的新思路。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在全力推进一项公共政策时,方式方法至关重要。新时代的基层治理,需要更多的新思路:
1. 法治思维是底线:即使在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任何措施也应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
2. 精细化管理是关键:相较于“一刀切”的强制命令,社区后续提供的“自行领取灭蚊药”方案更具弹性,也更易被接受。未来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方式,例如分时段预约入户、组建志愿者小队协助等。
3. 沟通引导是核心:通过充分的政策解读和科普宣传,让居民理解消杀工作的必要性,从而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的热情。
这件事整体上看是一个基层政府积极回应、及时纠偏的范例。它表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公众权利意识在提升,而治理方式也在随之适应和优化。这种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在互动中达成共识的过程,正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