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将军就义后,女儿吴学成如何顶着白色恐怖的危险收殓父亲遗体? 1950年6月的台北,空气里还飘着白色恐怖的寒意。15岁的吴学成攥着登有父亲吴石处决消息的报纸,指尖泛白——几天前,她的父亲还是那个心怀家国的将军,转眼间,却成了“案犯”,连遗体都不知归处。 在那个连提及“共产党”都可能招来横祸的年代,这个半大的姑娘没敢哭出声,只是伏在桌前,一笔一画地给台伪国防部军法局写申请。“祸深难重,哀痛曷极”,八个字里藏着多少撕心裂肺的痛,只有她自己知道;可她不敢多言悲愤,只能用“民以父女恩义深情”卑微恳求,只求能领回父亲的遗体,“俾免暴骨”。 这封信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带着几分孩子气的拘谨,却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戳人心——它不是什么政治宣言,只是一个女儿想给父亲收尸的朴素愿望。可在蒋介石集团“宁枉杀不少杀”的疯狂里,连这样的愿望都成了奢望。那时的台湾,多少像吴石这样的仁人志士倒在血泊中,多少家庭像吴家这样,连悲伤都要藏着掖着,连为亲人收殓都要低三下四。 有人说,历史的细节最见人心。这封薄薄的“殓父书”,就是那段黑暗历史的活证。它记下了蒋介石集团为维护独裁统治,对同胞举起屠刀的残忍,更记下了普通人在暴政下的挣扎与风骨——吴学成没有因为恐惧而放弃,她用最克制的文字,对抗着最野蛮的暴力,这份勇气,比同龄人撒娇耍赖的时光,沉重了千万倍。 如今再读这封信,我们不该只看到眼泪。更该记住,吴石将军的牺牲不是“个案”,而是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守护信仰的缩影;也该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和平与自由,是用吴学成这样的家庭破碎、吴石这样的烈士流血换来的。把这样的文字放进课本,不是要传递仇恨,而是要让后辈明白:有些风骨不能忘,有些牺牲不能淡,有些历史,永远不能被掩盖。 吴学成原信摘录如下: 窃阅报载,民父吴石因案于本月十日执行处决。 祸深难重,哀痛曷(何)极? 惟念民父已受极刑处分,民以父女恩义深情,难忍遗体任听暴弃,拟恳恩准将民父遗体归民认领殓葬,俾免暴骨,藉慰子心。 临书涕恸,伏候批裁。 谨呈国防部军法局。 民吴学成泪呈
吴石将军就义后,女儿吴学成如何顶着白色恐怖的危险收殓父亲遗体? 1950年6
体元说球
2025-10-16 04:47:38
0
阅读:3528
天行健4908
挽救生灵,减少涂炭,国家英雄。
用户16xxx75
吴氏忠魂男儿汉,石沉怒海甚匆匆。不为长存凌云志,朽木精雕胜青松。《吴石不朽》
用户98xxx42
蒋该死千古罪人。泪雨滂沱[哭哭][哭哭][哭哭]
漫.辛
英烈永垂不朽!百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