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美国是在给中国留出机会,一旦中国收复台湾,美国就会立即从中东撤军,既避免了与

纸上点将 2025-10-15 19:44:37

其实美国是在给中国留出机会,一旦中国收复台湾,美国就会立即从中东撤军,既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冲突,又能在国际上保持颜面。特朗普执政期间,就开始从中东撤军,认为那里耗费巨大。早在2018年,他就下令从叙利亚撤出部分部队,2020年又签署了阿富汗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20年的驻军。 美国在中东的军事纠缠源于2001年9·11事件后的反恐战争。那时,部队涌入阿富汗和伊拉克,规模一度膨胀到16万多人,每年军费高达数千亿美元。补给线绵延数千公里,从科威特港口到巴格达前线,燃料和弹药消耗巨大,却换来持久的游击战和本土不稳。到2016年,累计开支超过1万亿美元,国会辩论中议员们反复质疑这些投入的回报。奥巴马时期虽减员,但驻军仍维持在数万人,巡逻队频遭路边炸弹袭击,伤亡数字稳步攀升。特朗普上台后,继承这份包袱,他公开表示中东是无底洞,花钱伤人却难见实效。这种长期消耗,不仅拖累经济,还分散了对新兴威胁的注意力,尤其是西太平洋的军力对比变化。 特朗普的撤军思路从上任伊始就显露端倪。他视中东为资源黑洞,优先考虑本土利益。2018年12月19日,他下令从叙利亚撤出2000多名部队,理由是已击败伊斯兰国残余,不需继续驻扎。国防部长马蒂斯持反对意见,随即辞职,但撤退仍按计划推进。部队分批通过土耳其边境,装备从油田哨所运出,整个过程在数月内完成,仅留少数顾问监督当地武装。到2019年底,驻叙人数锐减至数百人,节省的数十亿美元军费开始转向其他领域。这一步虽引发盟友不满,却标志着美国从中东的战略收缩,避免了进一步卷入叙利亚内战的泥沼。 阿富汗撤军是特朗普中东脱身计划的另一关键节点。2018年底,多哈谈判启动,美国特使与塔利班代表反复磋商,焦点是美军撤出时间表和反恐承诺。2020年2月29日,双方签署和平协议,规定美军在14个月内全数离开,结束长达19年的部署。协议要求塔利班切断与基地组织的联系,并启动阿富汗内部和谈。执行中,部队从巴格拉姆基地逐步疏散,重型装备如榴弹炮通过C-17运输机运回本土。到2021年7月,最后批次顾问撤离,喀布尔机场尘埃落定。这份协议虽未完全兑现所有条款,但确实释放了数万兵力和数百亿美元资源,让美国能将目光投向更紧迫的区域。 撤军并非孤立行动,而是美国整体战略的转向。特朗普时期,华盛顿明确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概念,将重心从欧亚大陆移向太平洋。关岛基地扩建,航母群频繁部署西太平洋,日本和澳大利亚成为新支点。2018年起,印太司令部预算激增,导弹阵地和雷达设施如雨后春笋。欧洲盟国被要求多分担北约开支,中东则转为顾问模式,仅靠情报和高科技支持以色列和海湾国家。这种资源再分配,旨在应对中国海军舰艇数量的快速增长,后者已超过美国本土舰队。美军从中东抽身的兵力,直接补强了亚太巡逻和演习,形成了对台海的间接威慑。 台湾是这一战略的焦点。美国从2018到2020年,批准多项军售,总额超过50亿美元。2018年9月,鱼叉导弹系统以3.3亿美元成交,增强沿海防御。2019年7月,M1A2坦克批次达2.22亿美元,提升陆上机动。2020年,多笔交易包括爱国者导弹和MQ-9无人机,总值5.1亿美元。这些军售从援助转向商业模式,减少直接拨款,却让台湾防线更牢靠。美军特种部队提供训练,指导无人机操作和导弹瞄准。同时,菲律宾和越南也获增援,形成岛链包围。这种渐进支持,避免了公开承诺,却在台海潜在冲突中占得先机。 在中东脱身的同时,美国通过经济纽带稳固影响力。2017年5月,特朗普访沙特时签署3500亿美元军售协议,涵盖飞机和导弹,实际成交1100亿美元。这不仅盘活本土防务产业,还绑定海湾石油供应。后续项目扩展到天然气和人工智能,沙特投资数百亿美元于美国基础设施。2020年,阿联酋和巴林加入亚伯拉罕协议,正常化与以色列关系,换取F-35战机准入。这些大单让中东伙伴获利丰厚,就业岗位增加,却也让美国少冒险多获益。相比军事驻扎,这种模式成本低、风险小,确保持有油路控制权。 美国这一系列动作,本质上是全球资源洗牌。撤出中东的兵力和资金,集中于印太核心,避免与中国在台海的直接碰撞。如果中国推进统一,美国可借机全线从中东抽身,宣称专注本土安全,国际舆论难予苛责。特朗普的先例已铺路,拜登延续了印太倾斜,军援台湾总额超280亿美元。这种策略接地气,不逞匹夫之勇,而是算计长远。美军从中东的角色从主力转为后盾,欧洲多出力,海湾靠合同维系。长远看,这让华盛顿坐稳大局,腾出手应对最大挑战。

0 阅读:1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