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上演“美式服软”:美国还想和中方继续谈判,30万在美中国留学生就是“人质” 当地时间13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采访中上演了一出经典的“美式服软”:先把责任推给对方,然后说出己方服软的话,仿佛自己非常“宽宏大量”,最后再放点威胁的狠话,显得自己并没有怂。 美方评估显示,若中国留学生数量减少三成,美国高校将面临240亿美元的财政缺口。这种一边举白旗一边亮刀子的把戏,堪称当代外交史上的行为艺术。 2024年中国留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387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仅298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个中国留学生,实际上都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人质”。 贝森特所谓的“30万人质”说法,恰恰暴露了美国的软肋。在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留学生占工程学院研究生总数的42%,这些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每年为学校带来18亿美元政府合同。若中方启动留学预警,美国国防创新单元(DIU)的多个关键技术项目将面临瘫痪。 更关键的是财政依赖。加州大学系统2024年预算显示,中国留学生支付的学费填补了州政府拨款削减造成的缺口。伯克利分校校长克里斯特私下向董事会警告:“失去中国生源将导致我们不得不裁减600个教职。” 贝森特的“服软三部曲”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谈判策略:先指责中方“破坏规则”为后续让步铺垫,再抛出谈判橄榄枝展现灵活性,最后用留学生话题暗示反击手段。这种套路在2019年中美贸易战中也出现过,当时美方同样用签证政策作为筹码。 但这次的美方底牌更弱。美国商会流出的备忘录显示,美国半导体企业担心若留学生政策生变,将影响其在华合资企业的技术人才供给。英特尔在中国大连的芯片工厂,70%的技术骨干都有美国留学背景。 美国大学对中国留学生的依赖,反映的是其教育竞争力的下滑。英国《泰晤士报》高校排名显示,美国大学在全球前100中的席位从2018年的43所降至2024年的37所。而同期中国内地高校从2所增至8所,这种此消彼长正在改变留学格局。 更明显的是科研实力变化。在人工智能领域,2024年中国学者在顶级会议上的论文数量首次超越美国。很多中国留学生发现,在国内能接触到的前沿技术反而比美国更先进。 美方试图用签证政策施压,但实际可操作空间有限。2024年H-1B工作签证的中签率已跌至14%,即使美方收紧政策,对多数留学生的影响也有限。更关键的是,中国绿卡制度改革后,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政策更具吸引力。 美国高校的反弹也不容忽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正在游说国会,要求将STEM专业留学生排除在签证限制之外。这些学校担心,若失去中国生源,其在国际排行榜上的地位将受影响。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归国留学生人数首次突破80万,较五年前翻番。这种“海归潮”背后,是中国本土企业吸引力的提升。华为给博士毕业生的起薪已达80万元,超过硅谷同类岗位。 更深远的是研究环境改善。中国在量子计算、航天科技等领域的重大专项,为留学生提供了美国无法比拟的研究平台。很多留学生发现,在国内能参与的空间站项目,在美国需要排队十年。 贝森特选择此时发声,与美债市场波动密切相关。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在2024年降至7500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新低。若中方将留学汇款与美债操作关联,可能引发美国金融市场震荡。 更敏感的是人民币结算,部分美国大学开始接受人民币支付学费,这种去美元化趋势让财政部担忧。芝加哥大学甚至考虑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以规避汇率风险。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报告指出,中国在自然科学博士培养数量上已超越美国。更让美方焦虑的是,这些博士中有38%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正成为科技突围的中坚力量。 在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的研发团队里,有阿斯麦工作经历的工程师达47人,有应用材料公司背景的超过100人。这种“师夷长技”的模式,使美国的技术封锁效果大打折扣。 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可能改变留学生政策,2027年中国“十四五”规划收官将释放更多人才需求,2028年新一届美国政府可能调整对华战略。这三个时间点将决定人才博弈的走向。 特别要关注签证政策变化,若美国重启“中国学生计划”(CSP),可能引发新一轮争夺战。 贝森特的“人质论”暴露了美国的两难:既想利用中国人才维持科技领先,又担心技术外流助长竞争对手。这种既要又要的困境,正是霸权衰落的典型症状。 真正的赢家不是看管多少“人质”,而是打造多少人才。当中国的实验室能提供比美国更广阔的平台时,人才自然会用脚投票。这场博弈的终极战场,不在谈判桌上,而在每一个年轻学子的职业选择中。 信息来源:黔驴技穷!美财长慌慌张张谈“筹码”:美国可有30万中国留学生... 2025-10-14 12:02·观察者网
美国态度又变得强硬了!美国撂话,100%关税是否生效,完全取决于中国自己的行为!
【78评论】【3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