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抛出雷人观点,美军可迅速让解放军弹药库存耗光,随即迅速反攻台海奠定胜局。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15 10:06:03

美专家抛出雷人观点,美军可迅速让解放军弹药库存耗光,随即迅速反攻台海奠定胜局。   美专家布雷默和格里科抛出的“导弹耗尽即反攻”的论调,说白了就是对现代战争逻辑和中国工业实力的双重无知,这种沉浸在旧时代幻想里的论断,简直荒诞到不值一驳。   他们死死盯着所谓的“导弹库存数字”算糊涂账,却对战争早已进入“产能决胜”时代的基本事实视而不见,更对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国的厚重家底选择性失明。   先不说库存本身就足够击碎这种幻想。美国卫星曾观测到中国某导弹基地外停放着59辆东风-26发射车,每辆车配备3枚导弹,仅这部分公开可见的储备就有177枚,足够摧毁3到4个航母战斗群。   这还只是单一型号的冰山一角,像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鹰击-21反舰导弹等主力装备,仅西北某基地的战时产能就可达日产300枚。   更关键的是中国建立的“细胞级健康管理”体系,每枚导弹的2000余个部件都植入纳米传感器,能提前3000小时预警故障,维护成本仅为美军“战斧”导弹的零头,库存导弹的完好率始终保持在极高水平。盯着这样的库存谈“耗尽”,就像用算盘去测算超算的算力,从根上就错了。   就算退一万步讲,真到了需要消耗库存的地步,中国的军工产能才是真正的底牌。福建某地的导弹工厂里,智能机械臂以每4.8分钟下线1枚发动机的速度运转,这种工业级量产能力根本不是传统军工生产模式能比拟的。   更厉害的是柔性制造体系——航天科工的“灯塔工厂”能在48小时内切换生产东风-17或鹰击-21,战时产能可瞬间提升至和平时期的470%。   西安的固体燃料生产线把浇注工序从72小时压缩到9小时,湖南的导引头基地日均产出3000片红外焦平面阵列,足够装备100枚中程导弹。   对比之下,美军F-35的Block4升级计划延期到2027年,预算超支165亿美元,连现有战机的完好率都只有53%,这样的产能效率怎么跟中国比?   中国的战争潜力更藏在军民融合的体系里。苏州的智慧动员平台打通了10余个政府部门的数据端口,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十万专业人才随时待命,输入需求就能秒级匹配符合军用标准的供应商。   战时格力能造导弹外壳,比亚迪生产线切换刀头就能生产制导芯片,这种500公里产业圈的配套能力,让洛马公司横跨11国采购部件的模式相形见绌。   2022年珠海航展上,中方17天就完成导弹产线的海外部署,这种快速响应能力已经过实战验证,而美军连本土的舰船制造业都因零部件短缺难以扩产。   最可笑的是“美军恢复补给反攻”的幻想,他们似乎忘了解放军的区域拒止体系早不是摆设。055大驱配备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能让宙斯盾系统沦为空架子,东风-26更是能对移动航母实施精准打击。   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和补给线,全在东风系列导弹的覆盖范围内,别说“恢复补给”,恐怕冲突一开始,关岛、冲绳的仓库和港口就得先挨炸。   更别提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稀土供应链,美军F-35的永磁电机都依赖中国材料,真到战时连自家装备的生产都成问题,哪来的底气谈“反攻”?   说到底,这些西方专家还抱着冷战思维的旧地图,在2025年的战场上找方向。   他们看不到中国军工从设计到制造的快速迭代体系——055大驱三年就能形成战斗力,而美军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折腾15年仍问题频发;看不到中国国防研发投入占比是美国的两倍,在激光武器、高超音速等领域早已建立优势;更看不到中国把工业文明的积淀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军事威慑力。   这种脱离工业实力谈弹药消耗、无视区域拒止谈补给反攻的论调,与其说是战略分析,不如说是自欺欺人的梦话,除了暴露其对中国实力的认知盲区,实在不值一提。    

0 阅读:1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