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15 10:06:02

有些人不知道,目前新加坡人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的,他们整天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表面上看,新加坡的华人居多,但是这些人经过完全的西化教育后,只是躯壳为华人,内在的思维逻辑早已完全西化了。   表面看新加坡华人占比高达75%,满大街的中文招牌,官员也能说流利中文,很容易让人觉得这里和中国有天然的文化亲近感,但真要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华人的思维根子早就被西化教育彻底改了样,这种骨子里的西化,直接让他们打心底里不希望西方落后于中国,还总在呼吁西方要防备中国的发展。   这种思维倾向的根子,得从新加坡建国初期的教育布局说起。新加坡的奠基者李光耀自己就是彻头彻尾的英式教育出身,在英国剑桥大学读的法律,连英国议员都曾说他是“苏伊士运河以东最英国的人”。   他深知新加坡作为小国,生存得靠依附强者,而当时西方在经济军事上都占绝对优势,所以一上台就力推彻底的西化教育。   最标志性的事儿就是关掉了1955年由东南亚华人集资创办的南洋大学——这所学校当年可是上到富商下到三轮车夫、舞女都出钱出力建起来的,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里程碑。   李光耀后来解释,当时南洋大学全用华语教学,跟政府要推的英语教育政策对着干,讲师们也没法适应英语授课,更关键的是毕业生英文不好,文凭不被承认,找工作都难,甚至有人求职时宁可拿中学毕业证也不敢亮南大文凭,实在没办法才决定关闭,1980年这所大学就被并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   从那以后,新加坡的教育就彻底倒向了西方。英语被定为官方工作语言,虽然宪法里还写着汉语、马来语这些官方语言,但实际上所有公立学校都把英语当第一语言,华语只算“第二语言”。   现在新加坡小学生75%的课时都用英语,中学生更是占到85%,华语顶多算门外语来学。这种教育搞了几十年,现在新加坡的社会中坚力量,哪怕长着华人面孔,从小听的是西方历史,学的是西方政治理论,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压根没深入了解。   在他们心里,“Chinese”只是说自己的肤色种族,跟中国、汉族没多少关系,身份认同早就完全是“新加坡人”,跟华人文化断了根。   这种被教育塑造的西化思维,直接体现在他们对中西方发展的态度上。新加坡从建国起,经济体系就紧紧嵌在西方主导的全球框架里,金融规则、贸易体系、法律制度全是照搬西方的标准,精英阶层的钱和工作,全靠这个体系稳定才能保住。   这些年中国在经济、科技上快速崛起,慢慢开始挑战西方的秩序,新加坡的精英们最先感觉到的不是同根同源的自豪,而是慌了——怕自己赖以为生的体系塌了。   2025年8月初,新加坡副总理颜金勇宣布成立5个“经济策略检讨委员会”,嘴上说要应对全球贸易碎片化,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在为西方可能输给中国做准备,本质上是帮西方巩固优势。   这种焦虑一变成行动和话,就是不停给西方“敲警钟”。2025年4月美国对69个贸易伙伴加征关税,新加坡虽然只被加了10%,外长维文却急着跳出来警告,说这搞不好会重现1930年代的大萧条。   表面看是关心全球贸易,实际上是在催西方:你们要是因为内斗搞垮了经济,中国就趁机起来了,到时候我们这些靠西方吃饭的也得完蛋。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新加坡对美国出口暴涨了29.7%,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了总贸易的大头,它的经济命脉确实捏在西方手里。   在科技领域,这种倾向更明显。新加坡一边跟着美国搞“芯片联盟”,限制中国拿高端技术,一边又偷偷让中国企业通过转口贸易钻空子,2025年6月还爆出过三个新加坡人帮中国公司绕开美国禁令走私AI芯片的事儿。   这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实就是怕西方在科技竞争中输给出中国,毕竟它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全靠西方技术撑着,可又不敢彻底得罪中国市场,只能玩这种平衡术。   就算现在东南亚对中国的好感度在上升,新加坡也没跟着变。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2024年的报告显示,东南亚要是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选中国的受访者第一次超过了美国,但新加坡压根不在这个趋势里。   因为他们的西化思维让他们更信西方的安全架构,哪怕中国从没威胁过它,精英们也怕“西方不行了”就没人保护自己。所以新加坡一边喊“小国不该被迫选边站”,一边把军事安全跟美国绑得死死的,2025年4月美新搞第十次中期防务评估,还在太空、国防工业上深化合作。   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反华”,就是西化思维下的利益选择。新加坡《联合早报》之前因为引用中国专家观点被美媒贴“亲华”标签,可它本质上也就是在西方框架里留了点多元视角,跟那些纯搞意识形态的西方媒体比,这点“不彻底反华”就被当成了“立场问题”,这反倒说明它的思维底色从来没离开过西方阵营。    

0 阅读:1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