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背着妻子,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殊不知正是他的这一壮举,造福了无数病患! 在20世纪70年代,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麻醉科主任王延涛,正准备称量的,是华佗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古方——“麻沸散”。 当时的大环境导致进口麻醉剂彻底断供,手术室静得可怕,停摆了足足三个月,别说大手术,连个阑尾炎都做不了。 病房里全是病人的呻吟,走廊上还有老人为孙子的手术直接给他跪下,这每一幕都像刀子一样扎在王延涛心上,他一头扎进《后汉书》,找到了“麻沸散”这根稻草,也锁定了它的关键成分,曼陀罗花。 可这药方根本不“说话”,它既可能是救命的麻醉剂,也可能是要命的毒药,古书上压根没提剂量、配比这些要命的数据,这让它在现代医学面前,成了一把不知道会砍向谁的“双刃剑”。 最初拿兔子做实验,结果让人背后发凉:喂0.5克,兔子活蹦乱跳没反应,加到2克,直接中毒死了,有效和致命之间,竟然找不到一条可以走的路,数据的缺失,让这探索从一开始就悬在了半空中。 这片数据的空白,王延涛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去填,在试过1克和2克都失败后,他明白,小打小闹地摸索已经没用了。 1970年6月26日深夜,他把自己变成了一次性的、无法重来的医学实验,他写好了遗书,备好了万一出事的解毒方案,然后把4克曼陀罗花粉末混着乌头、川芎,一口闷了下去。 身体的数据瞬间开始狂飙:不到五分钟,人就倒了,心跳一度掉到每分钟40次的危险线上,呼吸也变得微弱。 可就在这长达九小时,徘徊在死亡边缘的昏迷里,另一组奇迹般的数据也被记录了下来:他的血压稳稳地保持在120/80mmHg,呼吸每分钟16次,心率也稳定在每分钟72次。 这组充满矛盾的数据,就是“麻沸散”重生的钥匙,濒死的体验证明了它的凶险,但平稳的生命体征又揭示了它作为麻醉剂的巨大潜力。 当王延涛醒来,听说自己昏迷了整整九个小时,他当场就哭了,他知道,这个时间,足够撑起任何一台复杂的外科手术了,他用自己的命,赌回了那组最关键的初始数据:一个能让人长时间深度麻醉,同时生命体征又相对平稳的参考剂量。 王延涛用命换来的这组原始数据,像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一场变革,仅仅12天后,医院伦理委员会紧急开了绿灯,第一例曼陀罗花麻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是一个甲状腺结节病人,手术非常成功。 王延涛的团队把它从喝的汤药,改良成了能精准控制剂量的“复方洋金花”注射液,还定下了每公斤体重0.06-0.08毫升的标准化用量,能提供2到3小时的稳定麻醉,1971年,上海的制药厂就开始量产,成本只有西药的十分之一。 从1971年到1973年,全国用中药麻醉做了4.6万台手术,成功率高达98.7%,在那些缺医少药的青藏高原和边疆地区,这种不需要复杂设备的技术,救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命。 当然,这条路的风险也从没消失过,后来王延涛的妻子在试验另一种草药“闹羊花”时就曾严重中毒,再次证明了获取每一组新数据都要付出代价。 晚年的王延涛获得了一个“特殊贡献奖”,颁奖词说他“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实验室”,他不仅让“麻沸散”复活,更重要的是,他证实了古老智慧里的科学内核——曼陀罗花里的东莨菪碱,正是华佗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应用的神经阻断剂。 生命的最后,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让自己从一个数据的获取者,最终也成了医学数据的一部分,为一个医生的使命,画上了一个最圆满的句号。 信息来源: 中国江苏网《中药麻醉开拓人王延涛:再回讲台,做学生的“无言良师”》 科普中国网《曼陀罗花开,漫思中华外科鼻祖华佗》
我们有一个医生,男性,身高185。有天他在诊室和病人发生了争吵。“我想开2盒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