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 这事得从2003年那趟惊天动地的飞行说起,别说再上太空了,他能活着从神舟五号里走出来,已经是捡回一条命。 火箭刚升空没多久,突然出现剧烈共振,那26秒简直是濒死体验。整个身体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内脏都在跟着震颤,眼前发黑,连呼吸都变得费劲。后来他说,这不是地面训练能模拟的,那种叠加在一起的冲击,是往身体深处钻的,留下的影响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的。 更吓人的还在后面。返回地球穿过大气层时,舱外温度飙到一千六七百摄氏度,窗外烧得通红,杨利伟突然看见右侧舷窗裂了道缝。刚开始是细细一条,后来越扩越长,他心里当时就凉了,琢磨着“这次怕是要光荣在这儿了”。 没等他缓过神,左边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反倒让他稍微定了点神——俩窗户同时出致命故障的概率太低。后来才搞明白,裂的是外层防热涂层,不是舷窗本身,可那种直面死亡的窒息感,换谁都得记一辈子。 还有太空中那阵奇怪的“敲门声”。返回舱就那么不到6立方米的空间,四周静得能听见自己心跳,突然传来“咚咚咚”的声响,既不是舱内设备的动静,也没法跟地面解释清楚。孤身一人飘在几百公里的高空,对着未知的声响,那种孤独和紧张,想想都头皮发麻。 这些惊险遭遇可不是闹着玩的,对身体的损耗实实在在。但比起身体原因,更关键的是他有了更重的担子。从太空回来后,杨利伟很快就转了岗,2005年成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副主任,后来又当起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现在还是工程副总设计师。 他要做的是把自己闯过鬼门关攒下的经验,变成后来者的“护身符”——比如针对那次共振,专家们赶紧改进了火箭设计;防热涂层的问题,也靠着他带回的细节改得更稳妥。 杨利伟自己也说过,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毕竟航天事业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他带着新人训练,制定更科学的选拔标准,比自己再上一次太空能帮更多人圆梦。这些年他还老往学校跑,去莆田一中做演讲,当科普形象大使,给孩子们讲太空的故事,比待在训练舱里忙多了。 再说了,航天员对身体条件要求苛刻到极致,那次飞行留下的隐性影响,让他很难再达到后续任务的标准。但这压根不是“不行了”,而是换了种方式发光——现在每次神舟飞船发射,背后都有他参与制定的方案;每次新航天员出征,都带着他传下来的经验。 所以不是他不想再登天,而是当年闯过的险关,让他成了最合适的“铺路石”。比起再一次穿过大气层,把更多人送上太空、让中国航天走得更稳,才是他后来的使命。这哪是“不再登天”啊,分明是把自己变成了航天事业的“定盘星”。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 这事得从2003年那趟惊天动地的飞行说起,别说
菲菲的信笺
2025-10-14 15:52:48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