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最亲近的妹妹吕媭,被陈平用竹板活活打死。临死前,吕媭满心懊悔地说道:“我当初就该劝姐姐把那些人都斩草除根,不然吕家也不会落到全族被灭的下场!”话音刚落,陈平就下令,将吕氏一族,不论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地全部杀光。 刘邦建立汉朝后,吕后逐步掌控朝政。她利用高祖离世的机会,清除异己,先是处决戚夫人,将其残忍肢解,又逼迫赵王刘如意服毒自尽。这些举动旨在巩固吕氏地位,吕后亲信中,她的妹妹吕媭出力最多。吕媭早年嫁给开国功臣樊哙,曾在刘邦欲杀樊哙时,多次求情保全姐夫性命。吕后称制期间,吕媭出入宫廷,干预政务,推动吕氏子弟封王封侯。 吕产出任相国,吕禄统领北军,吕氏势力渗透军政核心。这种家族扩张,看似稳固江山,实则埋下隐患。刘邦旧臣如陈平、周勃表面顺从,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反扑。吕氏的强势,让刘氏宗室心生不满,齐王刘襄等诸侯王蠢蠢欲动。吕后病逝前,叮嘱吕产、吕禄紧握兵权,防范外臣趁丧生乱。这番安排,本是为吕氏续命,却因吕禄优柔寡断而失效。 吕后崩逝后,吕氏试图进一步篡位。吕产继任相国,吕禄之女嫁少帝为后,吕氏意图掌控皇室血脉。吕媭作为吕后最亲近之人,早察觉局势不稳,她反复提醒吕禄死守军营,不可轻信外人。可吕禄听从故友郦寄劝说,后者受陈平指使,许诺交出兵符可安返封地。 吕禄信以为真,将北军兵权拱手让人。周勃持节入营,命士卒袒露左臂表忠刘氏,全军响应,吕氏军心瞬间瓦解。吕产闻变,匆忙赶往未央宫,却被刘章部下围堵,最终身首异处。陈平与周勃串联旧臣,灌婴率军驻守荥阳,齐王刘襄起兵东进。吕氏根基动摇,士兵涌入吕媭宅邸,将她押解至殿前。吕媭一生助吕太后排除刘氏子嗣,推动诸多血案,如今轮到吕家遭报。她在押解途中,仍试图反抗,却无力回天。 吕媭被押至陈平面前时,家族覆灭已成定局。陈平主导清洗,吕氏诸王相继落网。吕禄被缚审问后处决,燕王吕通、鲁王吕偃等封侯尽遭腰斩或自缢。吕氏亲族不分老幼,全数捕杀,长安城内哭声四起。陈平下令用竹板杖责吕媭,这种刑罚缓慢而痛苦,旨在让她尝尽折磨。吕媭在杖责中,悔恨当年未劝吕太后尽除陈平、周勃等旧臣。 她认为,吕太后心软留一线生机,导致吕家春风吹又生,如今酿成大祸。吕媭之死,标志吕氏彻底倾覆。陈平此举,不仅报复吕氏多年压迫,更是为刘氏清除隐患。吕氏之乱,暴露了外戚干政的弊端,吕太后虽助刘邦创业,却在后期独揽大权,忽略宗室平衡。吕媭作为帮凶,推动吕氏扩张,却忽略权力更迭的残酷规律。 吕氏灭门后,朝局重定。群臣集会议事,废黜少帝刘恭,诛杀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等刘氏伪王。这些王爷本为吕氏所立,如今反成替罪羊。代王刘恒入京即位,是为汉文帝。陈平因定策有功,续任丞相,周勃封右丞相,旧臣复位,朝政渐趋稳定。文帝登基后,下诏安抚刘氏诸王,齐王刘襄退兵,灌婴解甲。 吕氏封地尽收归公,田亩分授功臣,吕太后庙位迁出高庙,仅薄祭于陵旁。陈平批阅奏疏时,忆及吕氏旧案,深知此番清洗非私怨,乃权斗必然。刘吕两家,只能一存一亡,无第三条路。吕媭的悔恨之言,后成宫廷信条,每逢政变,胜者必举屠刀,尽除对手家族。这种铁律,源于吕氏之乱的惨痛教训。 吕氏之乱的深层原因,在于外戚与宗室的权力失衡。刘邦创业时,吕后助其稳固后方,樊哙等吕氏亲属立下战功。可高祖死后,吕后清除功臣,韩信、彭越相继被害,旧臣心生怨恨。吕媭助纣为虐,推动这些清洗,却未料吕氏子弟不成器,吕产、吕禄难当大任。陈平精于权谋,早年忍辱偷生,待吕后病逝即反戈一击。 周勃勇武,掌控军权,两人联手,迅速瓦解吕氏。吕媭之死,象征外戚野心的破产。她一生依仗姐姐势焰,干预朝政,却忽略人心向背。吕氏覆灭,汉朝由此进入文景之治,休养生息,避免了更多内耗。这段历史,提醒后世,家族权斗往往以血还血,仁慈在皇权游戏中难存立足之地。 吕氏之乱的余波,影响汉初政局多年。文帝即位,推行无为而治,减轻刑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陈平、周勃虽功高,却渐遭猜忌,周勃后被免职,陈平病逝。吕氏灭门,确保刘氏血脉纯正,避免外戚再起。但这种极端手段,也留下隐患,后世外戚如王莽,仍能篡汉。 吕媭从樊哙妻到吕氏帮凶,一生追逐权力,却以惨死收场。吕氏之乱,折射出中国古代帝王术的残酷:胜者为王,败者亡族。今日读史,感慨权力如双刃剑,用之不慎,伤人伤己。吕太后本可辅佐刘氏长治久安,却因野心酿祸,吕媭悔恨,正为此理。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