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如果想要彻底制裁中国,是绝不会只用一种手段的,”最近,美国为了迫使咱们放松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又宣布把全球最大几家半导体制造商用美国技术的许可豁免给取消了,在原本的芯片制裁外,又给咱们的光刻胶和光刻机来了一刀“制裁”。 美国这次取消豁免权,表面是“反制”稀土政策,实则是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生态的精准打击,以前,三星、SK海力士这些企业在华工厂能通过“最终用途验证”(VEU)机制,批量采购美国设备,维持在中国市场的生产。 现在豁免权没了,每台设备、每项技术转移都得单独申请许可,行政成本直接飙升。 举个例子,三星西安工厂每年得提交上千项设备许可申请,台积电南京工厂的申请量可能还得翻倍,这种“钝刀子割肉”的策略,不仅拖慢了中国半导体产能扩张,更把国际企业逼到了“在中国市场和美国政策间二选一”的绝境。 更隐蔽的杀招在于,美国通过豁免权取消,把国际半导体巨头拉进了自己的管制体系,台积电、三星这些企业要是想继续在中国运营,就得向美国提交详细的技术数据和客户信息,这相当于在中国市场安插了美国的“技术间谍”,一旦中国半导体企业和国际巨头合作,技术路线、产能规划甚至客户名单都可能被美国监控,这种“以商控技”的手段,比直接制裁更狠。 如果说豁免权取消是“外围狙击”,那对光刻胶和光刻机的制裁就是“核心斩首”,光刻胶是芯片制造的“血液”,光刻机是“心脏”,美国这次同时对两者下手,就是想彻底切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造血能力。 目前,中国高端光刻胶90%依赖进口,日本信越化学、东京应化这些企业占了大头,美国通过长臂管辖,要求这些企业限制对华出口,甚至威胁对违规企业实施二级制裁。 光刻机领域更狠,美国不仅自己禁止ASML向中国出口EUV光刻机,还施压荷兰政府限制DUV光刻机对华销售,更绝的是,美国用《芯片与科学法》的补贴,诱惑ASML把产能转移到美国,想把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技术牢牢攥在手里。 但美国的算盘可能打错了,中国早就开始未雨绸缪,上海微电子的28nm光刻机已经交付中芯国际,2025年还计划突破14nm,中科院的“纳米压印”技术正在加速替代EUV光刻机,成本能降低60%,华为昇腾芯片用中芯国际的7nm工艺,国产化率超过85%,算力达到英伟达H100的80%,美国的制裁,反而加速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进程。 美国这次行动的逻辑,本质上是“以稀土换芯片”的技术霸权博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美国75%的武器系统都依赖中国稀土。 美国想通过芯片制裁,逼中国放松稀土管制,从而维持自己的军事工业优势,但这种“技术绑架”的策略,暴露了美国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刻不安全感。 从2018年301调查加征关税,到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限制对华投资,再到2025年全面升级制裁,美国的手段越来越极端,效果却越来越差。 华为昇腾芯片在中东、欧洲数据中心的市占率已经突破30%,沙特NEOM智慧城市项目部署了2万台昇腾服务器,中国半导体出口在2024年首破万亿元,技术自主化率从15%提升到35%。 美国的制裁,反而让中国半导体产业从“市场换技术”转向“自主创新”,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领跑”。 美国的科技围剿,暴露了它单边主义思维的致命缺陷,想靠制裁维持技术垄断,却忽略了科技发展的本质是开放创新,华为的昇腾芯片用集群架构,通过系统优化弥补单芯片算力不足,中科院的“纳米压印”技术开辟新赛道,绕过EUV光刻机限制,中国还联合金砖国家推出“自主可控AI协议”,推动RISC-V开源生态摆脱ARM依赖,这些创新证明,科技竞争的终极命题不是“谁卡谁脖子”,而是“谁能构建更开放、更包容、更有韧性的技术体系”。 美国的制裁或许能拖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但绝对阻止不了它,因为科技发展的规律是,封闭系统终将走向混乱,开放系统才能持续进化。 当美国忙着筑墙时,中国正在拆墙,拆掉技术壁垒的墙,拆掉市场分割的墙,拆掉创新封锁的墙,这场科技博弈的最终赢家,不是那个把墙筑得最高的,而是那个把门开得最大的。
大陆再忍美国半年,杀手锏就能生效!9月,帅华民:中国一旦开放稀土,与美国的贸易谈
【64评论】【9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