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张“消息方”,七味中药,疏肝利胆化息肉,适合胆囊息肉患者 在中医理论里,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11 11:48:26

分享一张“消息方”,七味中药,疏肝利胆化息肉,适合胆囊息肉患者 在中医理论里,胆囊息肉的形成,多因肝郁气滞、胆腑湿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滞于胆囊,逐渐凝聚成息肉。这一病症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如今人们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易抑郁,导致肝气不舒;饮食上常偏好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使得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熏蒸胆腑。肝郁与胆腑湿热相互影响,胆囊气血瘀滞,息肉便随之而生。   今天分享一张清代名医留下的一张化裁方,对调理胆囊息肉效果显著。它虽未像一些经典名方那样广为人知,但其用药思路与胆囊息肉因瘀滞湿热的病机高度契合。该化裁方由柴胡、黄芩、郁金、金钱草、茵陈、白术、茯苓七味药巧妙配伍而成。   方中,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善于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可调节肝脏气机,使肝气条达。肝脏气机顺畅,有助于胆腑之气的疏泄,从根本上改善肝郁气滞的状态,为气血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黄芩苦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专门针对胆腑湿热,可清除胆囊内蕴结的湿热之邪,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因湿热导致的胆囊不适。   郁金辛、苦,寒,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之功效。它既能行气解郁,辅助柴胡疏肝理气,又能活血化瘀,消散胆囊内的气血瘀滞,还可利胆退黄,改善胆汁排泄,减少痰湿瘀滞的形成。   金钱草甘、咸,微寒,能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它是利胆排石、清热利湿的良药,可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稀释胆汁浓度,减少结石及息肉形成的物质基础,同时有助于排出胆囊内的湿浊之邪。   茵陈苦、辛,微寒,功擅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与金钱草相须为用,增强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作用,使胆腑湿热得以清泄,恢复胆囊的正常功能。   白术甘、苦,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通过健运脾胃,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源头上减少湿浊的产生,杜绝痰湿瘀滞的生成。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协助白术健脾祛湿,使体内湿邪从小便而出,同时宁心安神,缓解因疾病导致的情绪焦虑,促进身体整体状态的恢复。 此化裁方的精妙之处,在于采用 “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祛湿” 的综合调理思路。它并非单纯针对息肉本身,而是从根本上改善胆囊的气血运行,调节肝胆脾胃的功能状态,达到 “疏肝利胆、化湿祛瘀、消除息肉” 的目的。在临床实践中,众多胆囊息肉患者在服用该方后,胆囊炎症减轻,息肉缩小,腹胀、胁痛等不适症状得到缓解,身体状态逐步改善。   就拿之前的患者王女士来说,她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已有 1 年,平时常感右上腹隐痛、腹胀,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情绪也较为烦躁。观察她的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辨证属于典型的肝郁胆热、痰湿瘀滞型胆囊息肉。   我以该化裁方为基础,根据王女士的具体症状进行了针对性的加减。加入厚朴,增强行气除胀之力,缓解腹胀症状;加入赤芍,增强活血化瘀之功,促进息肉的消散;再加炙甘草,调和诸药药性,使整个方剂的药力更加平和。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王女士右上腹隐痛明显减轻,腹胀症状缓解,复查时发现胆囊息肉有所缩小。持续巩固治疗后,胆囊息肉进一步缩小,身体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这充分体现了该化裁方在调理胆囊息肉方面的良好效果。

0 阅读:6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