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拒收就断供?波音公司CEO放话,一但中国航司不肯接受飞机,就将停止飞机供应,本想以此来给中国市场施压,可结果却让他“认清”了现实。 一句来自波音CEO的“断供”威胁,听起来像一声巨响,实际上却更像是一个时代远去的尾音。这事儿本身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航空制造业的权力天平,正在发生多么深刻、又多么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化。 波音的底气,早就被自己一点点掏空了。这已经不是那个可以随意挥舞大棒的巨头。翻开账本看看,过去六年累计亏损高达356亿美元,光是去年一年,净亏损就又是118亿。这种持续失血的状态,让任何威胁都显得苍白。 更要命的是信任的窟窿。2018年和2019年的那两场坠机事故,在全球乘客心里留下的阴影至今没有散去。这种信任赤字,直接反映在了市场上。在中国这个关键战场,波音的份额已经萎缩到不足三成,而老对手空客则强势占据了65%的江山。 数据从无欺瞒之虞。2023年,空客向中国交付飞机达76架之多。反观波音,又交付了多少架?其鲜明对比,引人深思。区区18架。想当年,2019年之前,波音每年卖给中国的飞机经常超过50架。一个深陷财务、信任和市场三重危机的企业,它的威胁听起来更像是无奈的哀鸣,而不是有力的施压。 与此同时,天平的另一端,中国的分量正在以一种双重身份的模式急剧增加。它不再仅仅是个买家。首先,是那种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消费引力。去年,中国国内旅客运输量达到了6.8亿人次,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2019年,市场的韧性和潜力一览无余。 未来需求愈发庞大。有预测显示,未来五年,中国预计需新增约1500架客机;从更长远视角看,二十年内对新飞机的需求将逼近8000架。面对这么一块战略高地,谁敢轻易说放弃?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正由棋局中的“棋子”转变为掌控局势的“棋手”。一股强劲的制造动力蓬勃兴起,彰显着中国在全球格局中愈发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力。C919早已不再是纸上概念。于东航航线,它已开启近一年商业飞行之旅,累计运送旅客逾10万人次,商业飞行超500次,在蓝天之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手中订单数量颇为可观,已然突破1200架之数。更有说法称,实际订单量已逾1500架,其业务之盛可见一斑。 这背后,是一条越来越自主的产业链。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已圆满完成高寒、高温等关键测试。历经严谨试炼,其性能更趋完善。按计划,预计今年该发动机将装配于C919开启试飞征程。航电系统能自主设计,沈飞、成飞负责的机身部件合格率高达99.8%。甚至在规则上,中国民航局也建立了自己的安全验证体系,不再完全依赖美国FAA。 所以,当一个国家同时是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场,又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有力供给者时,整个游戏的性质就变了。波音的威胁之所以听着像个笑话,根本原因在于,这场博弈的支点已经移动了。 过去,全球市场是波音和空客的双寡头游戏,买家选择有限,供应商的威胁当然管用。如今,中国商飞携C919荣耀登场,宛如一颗璀璨新星照亮市场。它的出现,为市场格局注入新的活力,为各方提供了除旧有之外的第三个优质选项。全球航空业正从“双寡头”时代,不可逆转地滑向“三足鼎立”的可能。 在这个新格局下,你威胁“断供”?这简直是荒谬的悖论。这不再是致命一击,反而等于亲手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空客和那个拥有庞大本土市场的C919。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我孤立。 说到底,权力天平的真正变化,不是砝码的简单增减,而是支点本身的转移。波音CEO的那句话,无意中为自家一个时代的辉煌落幕,画上了一个尴尬的注脚。未来的天空,话语权将不再只属于历史悠久的巨头,权力天平的摆动,才刚刚开始。
特朗普情绪失控,威胁断供飞机零部件,波音千亿大单说没就没了?中国刚刚宣布对稀
【14评论】【31点赞】
小叶紫檀
自己送上门来,求之不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