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长假,电动车主的高速充电焦虑,总会成为热议话题。但看完蔚来这份十一假期加电报告,你会发现,至少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事儿可能已经翻篇了。
数据很多,我挑几个有意思的点掰扯一下:
- 换电成了绝对主流:整个假期,蔚来用户换了近110万次电,充电是82万次。尤其在高速上,80%的补能来自换电。这说明什么?当有得选的时候,用户用脚投票,选择了“3分钟满电”的确定性。高峰期0.6秒就有一辆车换完出发,这效率,基本告别了补能焦虑。
- 网络从“线”变成了“面”:过去大家觉得换电站就是解决了高速主干线的“线”上问题。但这次数据显示,网络已经深入到了超过1200个区县。像浙江安吉、温州苍南这种热门县城,换电站的繁忙程度堪比大城市。从“高速通”到“县县通”,这才叫真正的“想去哪就去哪”。
- 基础设施定义了出行边界:最震撼的例子是G318川藏线。自从蔚来把换电站铺到拉萨,这个假期自驾进藏的用户数,是这条路贯通前近4年的总和,暴增了25倍。以前开电车去西藏是探险,现在成了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不是车本身多厉害,而是补能网络彻底改变了用户的出行半径和心理预期。
- 体系化优势:除了换电,报告里还提到了2万多次的“电池灵活升级”。跑长途前,花点小钱把标准续航电池换成长续航,回来再换回来。这种基于换电体系的玩法,把“续航”从一个固定的购车配置,变成了一项按需订阅的弹性服务。
总的来说,这份报告背后,是蔚来长期坚持“重资产”投入补能网络后,终于形成的体系化护城河。当行业还在卷充电速度、桩多不多的时候,蔚来已经为它的用户建立起了一套专属的、高确定性的补能“特权区”。
这盘棋下得很重,也很慢,但从结果来看,它确实为用户创造了完全不同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