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的后人有点意思 明明父亲是潜伏台湾的烈士,儿子吴韶成在河南却格外低调。谁能想到“密使一号”吴石的儿子吴韶成,在河南活成了最“不沾光”的烈士后代!父亲为两岸统一血洒台湾, 吴韶成这份低调,不是装出来的,是打小刻在骨子里的。他还记得小时候跟着母亲辗转到河南时,母亲攥着他的手反复说:“你爸的名字,心里装着就好,别挂在嘴边炫耀。 小时候在河南乡下上学那阵儿,他最怕别人问“你爸是干啥的”。有回班里搞“我的家人”主题绘画,同桌画了穿警服的爸爸,他却在纸上画了棵老槐树——那是母亲说过的,老家福建闽侯院子里的树,父亲当年就是从那棵树下走的。老师追问“你爸呢”,他红着眼眶摇头,只说“我妈不让提”。后来母亲知道了这事,没骂他,只是煮了碗面,往他碗里卧了个蛋,轻声说“咱不跟人比这些,好好读书,将来做个踏实人,你爸才高兴”。 长大到当地一家轻工单位做行政,单位里没几个人知道他的身世。有年单位评“先进工作者”,领导听说他是烈士后代,想优先考虑他,他愣是找领导推了回去:“评先进得看干活好不好,跟我爸是谁没关系。”有回同事偶然翻到旧报纸,上面登着吴石烈士的事迹,指着照片里的吴石跟他说“哎,你跟这人长得有点像”,他也只是笑着打岔:“天下长得像的人多了,我哪有这福气。” 他对家里孩子的教育,也跟母亲当年对他一样严。儿子上中学时,学校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看到展柜里吴石烈士的手迹,儿子兴奋地跑回家说“爸,我在纪念馆看见爷爷的字了”,他却沉下脸:“记住爷爷是烈士没错,但不能跟同学说‘这是我爷爷’,更不能拿这个找学校提要求。你爷爷当年抛家舍业,不是为了让后代搞特殊的。”后来孙子上小学,老师让填“家庭成员荣誉”,孙子问“能不能写太爷爷是革命烈士”,他还是摇头:“太爷爷的荣誉是他自己挣的,咱们的荣誉得自己挣。” 其实他不是不想父亲。有年除夕,一家人围着火炉吃饺子,他喝了两口酒,突然从抽屉里拿出个用红布包着的小本子——那是母亲留下的,里面夹着吴石烈士牺牲前托人带回来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只有“平安”两个字。他摸着纸条上模糊的字迹,声音有点哑:“你爷爷当年在台湾,肯定也想咱们,可他知道,统一的事比啥都大。咱现在不张扬,好好过日子,就是帮他守着这份念想。” 有人说他“傻”,觉得烈士后代该享受的荣誉为啥不要?可吴韶成心里门儿清:父亲当年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潜伏,图的不是后代能“沾光”,是为了两岸能团圆。他这份低调,不是怯于提起父亲,反倒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不用口号,不用光环,就凭着一股子踏实劲儿做人做事,就像父亲当年在台湾潜伏时那样,不声不响,却把该守的信念守得稳稳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吴石的后人有点意思 明明父亲是潜伏台湾的烈士,儿子吴韶成在河南却格外低调
曼彤说世界
2025-10-10 20:41:24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