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不取消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的措施,那中国就没必要和美国进行什么贸易谈判了,因为在没有美国的几千年里,中国曾几度雄霸世界! 最近,全球航运圈子里出现了一件怪事,几家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几乎同时调整了船队布局。原本跑中美航线的中国造货轮突然被调去欧洲线,美国线换成了韩国造的船。 这次“掏腰包”的对象正是中国船东和中国制造的船,美国打算对中国造的货轮征收额外费用,几年后涨到每净吨一百多美元。 美国说这是为了“重振制造业”,可实际效果很快让他们尴尬。航运公司个个都是老狐狸,调船一换,费用就落空了。 跨国航运联盟的运力整合能力远远超出想象,想靠限定某国造的船来增加收入,最后只剩下美国自己原地画圈。 更麻烦的是,这种费用不是凭空来的,它最终会转嫁到进口商品价格上。货运商加价,超市涨价,最后埋单的,是美国普通消费者。 而在大洋另一头,中国造船业没有坐等反击,而是在悄悄拉开差距。江南造船厂新下水的超大型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能耗比同级货轮降低三成。 别小看这三成,它意味着运输成本大幅下降、环保性能领先,而这种技术实力不是靠一纸关税就能拦下的。 如今,中国每年造的船是美国的二十倍还多,美国的造船厂早已无暇与之竞争。美国想通过收费来扶持本土产业,但在全球供应链面前,这个算盘打得太小。 中国还亮出另一手,那就是制度上的反制。新修订的《国际海运条例》赋予了政府应对歧视性政策的权力,可以收取“特别费用”,甚至可以限制对方船舶靠港。 就在美国港口堵得一塌糊涂时,青岛的自动化码头还在以每小时吊装几十个集装箱的速度破纪录,形成鲜明对比。 要看懂这场博弈,就得把视野拉长。六百年前,中国的郑和船队带着丝绸和瓷器远航,不是去征服,而是去交流。 当时的造船水平几乎垄断全球。而今日的美国,却在用港口费去筑墙,用收费取代创新。这种思维差异,正像两种海洋文明的碰撞。 一种选择开放,一种选择封闭;一种靠技术进步前行,一种靠限制他人自保。从历史上看,后者注定走不远。 中国的造船业从来不缺逆境中突围的故事。百多年前的马尾船政局在困境中造出第一艘钢壳军舰,如今的造船厂正研究核动力货轮。 当别人还在为关税忙得团团转时,中国已经在用新能源造船、算法调度货运、自动化管理港口。技术的进步比壁垒的设定更有力量,这一点,时间会证明。 从港口费到造船业,再到全球贸易的走向,这场围绕“谁主海权”的较量,早已超出经济层面。它考验的,不只是实力,更是视野。 当一个国家把港口当作收钱的关口,而另一个国家把它当成通向世界的窗口,未来的趋势也就显而易见。 收得了一时的钱,却收不住潮水的方向。美国的这场策略,也许短期能制造新闻,但长期来看,它更可能被写进历史教材,作为一个错判时代的例子。 而那个始终保持开放、持续创新的国家,才是真正能在浪潮之上航行更远的那一个。
如果美国不取消对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的措施,那中国就没必要和美国进行什么贸易谈判了
幕沧小澜
2025-10-10 17:51:49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