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新词, 叫内核破碎。查了度娘才知道。 原来, 人一旦看透很多东西, 就会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 主动回避人际互动, 陷入自我封闭状态。 拒绝参与虚伪的社交表演, 丧失了逢场作戏的兴趣。 第一次在屏幕上撞见这四个字时,我正对着手机里的聚会邀请发呆——明明上周还在酒桌上跟着笑闹,转头就想不起对面人的名字,这种割裂感突然就被“内核破碎”戳中了。不是真的性情大变,更像是心里那台用来“适配社交”的机器,突然卡了壳再也转不动。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以前凑局总怕落单,现在听见“改天聚”第一反应是松口气。不是故意装高冷,是实在懒得重复那些“最近挺好”“改天约”的客套话——明明上个月才说过同样的话,下次见面还是原样循环。就像小时候玩腻了过家家,再精致的玩具也提不起劲,成年人的社交场,有时比过家家还像演话剧。 有人说这是成熟,我倒觉得更像一种“自我保护”。就像老一辈总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真要天天戴着面具说话,脸颊的肌肉都会发酸。我认识个做销售的朋友,前几年天天泡在酒局上,喝到胃出血还得笑着碰杯,去年突然辞了职去开书店。他说不是赚够了钱,是某次陪客户喝酒时,突然发现自己连真心笑一下都要反应半天,那种“空心感”比胃痛还难受。 别觉得这种状态就是消极,其实是心里的秤变准了。以前总觉得“多认识人没坏处”,跑遍各种场子交换名片,最后能打通电话的没几个。现在更愿意把时间留给自己——读本没看完的书,给盆栽浇浇水,甚至只是坐在阳台发呆。这些看起来“没用”的事,反而能把心里那些被社交填满的空当,一点点填回自己喜欢的东西。 也有人会担心,这样会不会越来越孤僻?其实不会。真正的内核破碎,不是拒绝所有交流,是拒绝“无效消耗”。就像我那个开书店的朋友,现在虽然不泡酒局,却总能和顾客聊起某本书的细节,偶尔还会组织小型读书会。没有了逢场作戏的疲惫,反而能遇见真正同频的人。 说到底,人这一辈子,就像在往口袋里装东西。年轻时总想着多装些,不管是不是自己需要的;等看透了,才会把那些不适合的、占地方的东西倒出去,留下真正重要的。所谓内核破碎,不过是把用来讨好别人的精力,收回来讨好自己而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今天看到一个新词, 叫内核破碎。查了度娘才知道。 原来, 人一旦看透很多东西,
探史官
2025-10-10 16:40:19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