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存款交给任何人保管! 父母不行,孩子也不行。 理由很简单,我们无法用良心,智商,人德,德行标准来鉴定他们合不合格! 这话听着有点扎心,甚至会有人觉得“太不近人情”,毕竟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孩子是我们血脉的延续,连他们都不能信吗?可真要往深了想,生活里那些因为“保管存款”闹崩的亲情,还少吗?去年邻居张阿姨就是例子,把半生积蓄交给儿子打理,说好了是帮着存着养老,结果儿子转头就投进了所谓的“高收益项目”,血本无归时,张阿姨坐在楼下哭了整整一下午,连句埋怨的话都没敢对儿子说——怕一说,连最后一点母子情分都没了。 不是说父母孩子心眼坏,而是“钱”这东西太特殊,它能放大很多看不见的矛盾。父母可能觉得“我是为你好,帮你管钱是怕你乱花”,可年轻人有自己的消费计划,比如想买房、想创业,伸手要钱时却要反复解释,次数多了,再亲的关系也会生嫌隙。反过来,孩子帮父母管钱,时间久了也可能有压力,万一遇到亲戚借钱、自己急用钱的情况,到底是动还是不动?动了怕父母不高兴,不动又难住自己,最后往往是两边为难。 更关键的是,“保管”本身就没有明确的规则。你以为的“帮忙存着”,在对方眼里可能是“暂时用一下”;你想着“随时能要回来”,对方可能觉得“都是一家人,晚点还也没关系”。去年有个新闻,女儿帮母亲存了10万块养老钱,后来自己做生意周转不开,就先挪用了,想着赚了钱再补回去,结果生意失败,钱还不上,母亲生病要花钱时拿不出钱,母女俩在医院大吵一架,最后还是亲戚凑钱才解了围。你看,不是谁故意坏,而是没有规则的“保管”,本身就是个埋在亲情里的雷。 有人可能会说,“我家不会这样,我们家人都很坦诚”。可坦诚抵不过现实的变化啊。比如父母年纪大了,记性变差,可能忘了钱存在哪里、密码是多少;孩子刚入社会,对金融风险没概念,说不定会被不靠谱的理财平台骗。前年我同事的父亲,就是让儿子帮忙存了5万块,儿子觉得活期利息低,就买了个“保本理财”,结果产品暴雷,钱拿不出来,老人知道后一着急,血压直接升上去了,住了半个月院,儿子蹲在病房外扇自己耳光,可钱也回不来了。 说到底,把存款交给别人保管,本质上是把自己的财务安全感,寄托在了别人的判断和良心上。可良心这东西,没有秤能称;判断这东西,谁都有犯糊涂的时候。与其等着日后因为钱闹矛盾,不如一开始就把界限划清楚。自己的钱自己管,哪怕麻烦点,记个账本、设个定期提醒,至少心里踏实。真遇到自己管不动的情况,比如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可以找正规的银行理财经理,或者通过法律途径立个遗嘱、指定信托,这些都比“口头托付”靠谱得多。 当然,这不是说要和家人斤斤计较,而是亲情里最该避免的,就是让钱成为考验感情的试金石。一家人互相帮助没问题,但涉及到存款这种“保命钱”,还是多一分谨慎,少一分侥幸。毕竟,真正的亲情,从来不是靠“管钱”来维系的,而是不管有没有钱,都能彼此尊重、互相理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不扫兴的家长真是太酷了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