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书:《为什么穷人不杀我们》
2025年8月出版,作者马努·约瑟夫。
一直有人有巨大的疑问,为什么印度贫富分化这么大,穷人却不去袭击富人,爆发社会动荡?其实是有的,但主要在乡村,最知名的是纳萨尔派运动,搞了多年游击战,近年来被打击得几乎销声匿迹了。印度社会稳定确实让人惊讶,美国记者凯瑟琳·布调查了孟买贫民窟三年后,2012年写了《美丽曲线之后》解释说,这是因为印度穷人为了争夺一点点资源而相互倾轧、破坏各自的机会,富人就安然无恙地看着底层斗。
马努·约瑟夫提出了更综合的解释,印度穷人不反抗、不“杀”富人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城市破败本身就是“安抚机制”。马路坑坑洼洼、公交车破旧、停电停水常见,穷人就会想,“这城市也是我的,我并没被赶到荒郊野外”。富人区跟贫民窟只隔一条马路,同样堵车、同样尘土飞扬,穷人认为“富人也得忍受这份脏乱,没完全甩掉我们”。政府没将贫民窟拆光、将穷人赶到远郊,而是让他们继续嵌入在城市缝隙里,穷人觉得“我还留在舞台中央,城市叙事里还有我的位置”。这种“看得见的落后”,并不会让穷人产生极端的排斥感或反抗情绪。
再如,宗教与文化塑造“认命”心态,这是中国舆论比较熟悉的解释。印度教因果报应和轮回观念,让很多穷人相信,今生贫穷是前世行为之果,只有通过忍耐和修行,来世才能改命。信仰削弱了仇恨,穷人更倾向于“认命”。
还有政治福利系统起到“缓冲”作用。政客分发粮食、补贴、住房等福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穷人的生存压力。“安抚型政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维稳效果不错,有效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穷人也还有点希望,通过教育。教育资源不均,但印度社会仍有通过教育和英语能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许多穷人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有希望就愿意稳定。
还有个离谱的事,富人的财富炫耀,反而成了“激励”。约瑟夫指出,富人的豪宅、豪车、佣人在印度并未引发普遍的仇恨,反而被一些穷人视为可以追求的目标。这种“可见的成功”强化了穷人对现有秩序的认同,而非推翻它的欲望。同时,警察暴力、恶劣的监狱条件和法外处决等手段,对穷人形成了威慑,使他们在行动上更加“安分”。
马努·约瑟夫认为,印度穷人之所以不杀富人,并非因为自我欺骗以为生活很好,而是宗教认命、有口饭吃、微小的教育希望、城市存在感、暴力威慑的多重作用。这达成了一种“低度满意“的状态,再加上“高压控制”,印度就能在极端不平等下维持稳定了。
作者不是想革命,而是一种冷嘲反讽式的社会学观察,总体还是从富人视角,拿穷人寻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