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最近又出手了。 这次不是稀土、也不是高端芯片设备,而是锂电池相关材料被

律便利小店 2025-10-10 12:59:09

中国政府最近又出手了。 这次不是稀土、也不是高端芯片设备,而是锂电池相关材料被纳入了出口管制名单,具体说就是正极材料、石墨负极材料等关键物项。 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怎么又管了?但稍微琢磨一下就明白,管控的背后其实大有文章。这不是简单的“卡脖子”。 也不是突然起意搞个“反击”,而是早就有预谋、有章法、有节奏地搭建一个完整的出口管制体系。这一系列操作,背后的逻辑就一个字:稳。 我们先把时间线拉回到不久之前。从2023年开始,中国就陆续对稀土、镓、锗、图像传感器制造设备等实施出口管制,这些都不是随便挑的。 而是咱们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细分领域,说白了,就是别人离不开、咱们有优势的地方。这次把锂电池相关材料也纳入进来,其实是顺理成章。 毕竟,新能源赛道这几年热得发烫,电动车、储能、可再生能源这些产业一环扣一环,而电池就是整个链条的核心之一。 要说锂电池,中国的地位不是一般的强。全球产能超过七成来自中国,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这些主要材料也都大量依赖中国的制造能力。 尤其是这次被重点提到的石墨负极材料,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出口国,长期以来都是各大电池厂商的稳定供应方。也就是说,别人想做电动车,想搞清洁能源,绕不开中国。 这时候就有人会问,是不是中国开始防范打压了?其实这种理解有点片面。中国对外贸易一贯是开放合作的态度,不搞封锁,也不搞垄断,但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维护自身的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是必须做的功课。尤其是在一些国家频频上演科技封锁、供应链切断的背景下,中国构建自己的出口管制清单,是在为可能的极端情况做准备。 不是要卡别人,而是要防止自己被卡。再看这次的政策本身,其实也不是一刀切地全面禁止,而是采取了许可制度,也就是说,有出口需求的企业依然可以申请。 只要符合规定就可以正常出口。简单来说,是有条件、可控的出口,而不是完全关门。这种做法既保证了产业的稳定,也给国家留下了调控空间,可以根据形势灵活调整策略。 更关键的是,这种方式也向全球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的出口管制是有法律依据、有政策框架、有执行机制的,不是拍脑袋,也不是“说封就封”。 再说回锂电池材料,除了产业地位高之外,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欧洲、美国、日韩这些国家近年来纷纷加大对本土电池产业的扶持。 出台各种补贴政策,目标很明确,就是想建立不依赖中国的锂电池供应链。但现实是,原材料还是得从中国买,技术成熟度也还有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适时加强对关键材料的出口管理,有助于提醒其他国家:合作比对抗更重要,供应链的安全不是靠脱钩来实现的,而是靠稳定的制度和信任。 其实放眼整个全球,这种做法也不是中国独有。美国早在冷战时期就有一整套出口管制体系,比如著名的《出口管理条例》,对高科技产品和关键原材料的出口都有严格限制。 欧盟也有自己的“对外贸易管控清单”,日本对某些化学品和半导体材料的出口也有许可机制。所以,中国建立自己的出口管制制度,不仅合情合理,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表现。   参考资料:两部门: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2025-10-09 17:07·新京报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