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对“北极航道”极尽污蔑与抹黑。“北极航道”开通后,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将严重下降,顺带严重冲击这个亲美小国的经济与话语权,可以说是大快人心。 话说最近北极航道这事儿闹得挺大,中国这边刚开通全球第一条北极集装箱快航,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就跳出来发文,标题叫《中国尝试北极航道捷径 全球航运巨头避而远之》,里面直指这条线路不安全也不环保。文章里引用了马士基和达飞轮船的声明,说航道冬季冰层厚重,夏季浮冰漂移,船得靠破冰船护航,风险高得吓人,还说船只泄油会污染北极生态,加速冰盖融化。联合早报这报道一出,马上在新加坡本地传开,咖啡店里上班族议论纷纷,网上转发量也高,感觉就是在给这条新航道泼脏水。 这新加坡媒体为啥这么上心?北极航道开通,直接戳中了他们的痛点。传统上,从亚洲到欧洲的货运大头都得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港靠这个吃得盆满钵满,年过境船只高达8.4万艘,占全球海上贸易的四分之一。港口费、加油、维修这些收入,养活了多少本地人。可北极航道一开,从宁波到欧洲能省10天以上,燃料还少用30%,关键是绕开了苏伊士运河的拥堵和马六甲的瓶颈。联合早报那文章,表面上谈安全环保,骨子里不就是担心流量分流吗?他们还拿2019年航运巨头的承诺说事儿,说大家都不敢大规模用北极线,但实际情况呢?今年9月27日,“伊斯坦布尔桥”号货轮从宁波出发,顺利北上,证明技术上早不是问题了。破冰船、卫星导航这些工具,早把风险降到最低,事故率比马六甲低多了。 新加坡这小国,经济命脉全系在马六甲上,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二,2024年还创纪录。但北极航道一普及,专家估算马六甲流量能降5%以上,港口收入直线下滑。想想看,新加坡GDP里航运占大头,失业率一升,街头那些码头工人转行送货的场景就来了。更别说话语权了,新加坡总爱在国际上指手画脚,对中国事儿说三道四,靠的就是这个地理位置当“海上咽喉”。现在北极线一开,摆脱了美军在马六甲的监控,全球贸易格局变了,他们的筹码就少了。联合早报的报道,逻辑上也站不住脚,他们说不环保,可北极线燃料省了,碳排放反而低。马士基不参与,主要因为季节窗口短和破冰成本高,不是什么安全大问题。真实数据摆那儿,北极航道货运量今年已超数十万吨,欧洲港口卸货提速明显。 新加坡的亲美立场是老底子了。从英国撤军后,他们就把美国拉进来,1990年允许美军用空军基地和码头,2003年还签协议,反恐军演啥的都合作。马六甲巡逻上,新加坡9月7日邀印度海军加入,打破马来西亚、印尼的惯例,美印联手控海峡,这不就是防中国吗?他们定义的安全,就是美军掌控,印度帮忙。可对中国来说,马六甲是能源生命线,80%的进口石油过这儿,90%的日本石油也靠它。北极航道开通,等于多条腿走路,不再卡脖子。新加坡媒体抹黑北极线,归根结底是为保自家饭碗,抱紧美国大腿,维持那点话语权。 国际上,这事儿得说严谨点。北极航道是俄罗斯沿岸的北方海路,全长5800公里,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管辖,中国作为缔约国,有权参与。气候变暖让冰层减薄,从2025年起,通航更稳,专家预测到2030年流量翻倍。Nature杂志9月29日发文,说北极线重塑全球碳排放, Bering海峡成新咽喉,马六甲这种赤道通道地位下滑。YaleGlobal早几年就警告,新加坡得为北极融化做准备,航运中心地位不稳。Arctic Institute分析,北极线不是万能,但对中欧贸易,性价比高,避开地缘风险。反观马六甲,海盗问题老大难,19世纪就有,21世纪还猖獗,三国海军管不过来。新加坡港虽好,岸线长21000米,吃水深,但浅滩多,20万吨船限行37处。 新加坡这小国,面积735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从第三世界穷岛变发达,靠的就是马六甲。但地理是把双刃剑,位置好也容易被绕。泰国惦记克拉运河,马来西亚巴生港竞争,北极线再一搅局,他们得多元化。黄循财政府推投资北极基建,外交去莫斯科谈合作,可晚了点。经济报告显示,港口量降5%,失业微升,议会里反对党追问财政缺口。话语权上,以前新加坡爱在东盟发声,现在贸易重心北移,声音小了。全球90%货物海运,北极线占一席,就够他们喝一壶。 这变化,对中国是利好。黄金14亿勤奋,繁荣该咱们拿。北极航道不光省时省钱,还多资源机会,矿产军事都沾边。中国是《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缔约国,北极事务有份。新加坡媒体的污蔑,暴露了他们的小家子气,亲美小国总想上桌,结果菜单上待着。马六甲地位降,经济话语权弱,这不就是天道好轮回吗?大快人心,实打实的。
新加坡媒体对“北极航道”极尽污蔑与抹黑。“北极航道”开通后,马六甲海峡的地位将严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0-10 00:14:50
0
阅读:15